虞乡自古是著名的柿子之乡
虞乡是座狭长的沿山小镇,因上古有虞氏在此生活并建都而得名。传说有虞氏部落首领虞幕在古虞建诸侯国,古虞人在此“搭蒲为庐,依阪而居”,故称蒲坂;
因在虞地,又称虞阪、虞都、虞乡。
虞幕七世孙虞舜(舜帝)得尧帝禅让,在此建都,史称“舜都蒲坂”。
虞乡自古是著名的柿子之乡。
据史料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虞乡沿中条山脉一带就柿林绵延连里,有“四十里柿子胡同”之名。
《虞乡县志》记载的“虞乡八景”:“灵峰皓月、王官瀑布、伍湖渔舟、涑水横桥、百梯红叶、方山积雪、五老夕晖、石钟晓鸣”中描述,“百梯红叶”位于“虞乡县城西三里,柿林猩染,树杪流红,宛如余霞散绮。”说的是明清时期,虞乡西南方百梯寺附近沿山一带,每到深秋时节,柿叶如火,层林尽染,飞霞流丹的美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杂剧大师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惜别”中借景抒情,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将莺莺长亭送别张生的离愁别恨渲染得几能催人泪下。
而这霜林便是蒲坂城外沿山的柿树林。
20世纪50年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民歌《夸土产》中也唱到“稷山的红枣甜格盈盈,夏县的莲菜最出名;虞乡的柿子甜又红,杏花村的特产竹叶青。”
如今,曾经信徒蜂至、香火鼎盛的百梯寺院,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里不复存在,莺莺与张生业已化为普救寺一曲铭心刻骨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当年英姿飒爽青春靓丽的歌唱家也已90耄耋。而千百年来,“百梯红叶”却景盛依然。
东坦朝村位于永济市虞乡镇西南方向5里处,正是当年“百梯红叶”与“方山积雪”胜景之地。
“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柿树历来享有“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食以佐谷”的美誉。“千年古槐问老柿,道尽人间多少事。”柿树寿长、果丰,三百岁依然果盛不衰,名副其实的前人载树,后人乘凉与享用。柿树又抗旱、耐寒、不怕沥涝,一劳永逸、经济实惠,适于贫瘠的山洼山梁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恰如我粗犷豪气,结实厚重、沉默少语的北方汉子。
可能正是由于柿树这诸多益处的缘故吧,东坦朝这个依山傍水的古老山村,自古就于田间沟壑、满山四野,遍植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柿树。村里现有柿树1000余亩,仅百年古柿树就630余棵,浓浓绿荫遮蔽着几百年历史的斑驳和沧桑,素有“三晋柿子第一村”之称。
农历八九月间,是村庄最美丽的时候。在这收获的季节,东坦朝村的空气里似乎都弥散着一种浓浓的喜悦。漫山红遍,分外妖娆的柿叶,为村庄披上节日的盛装;红彤彤的柿子宛若一盏盏玲珑剔透的小灯笼,把村庄装扮得喜庆吉祥,也将村民们脸上的笑靥与心底的希望点亮。同时点亮的还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有斌淳朴与欣慰的脸庞。
站在东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门口,欣喜地看着身边排着长队满载而来卖柿子的乡亲和车辆;望着对面新栽的小柿林里,正一边嬉闹着一边麻利地帮着家人摘柿子的小姑娘;瞧着一枚枚诱人的丹柿宛若待嫁的新娘,一脸娇羞地犹抱琵琶半遮面般隐匿在肥厚的柿叶后;举目眺望,五老峰下柿之霜叶翻红荡波,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堪比江南二月春花……王有斌像饮了一壶千年柿酒一样心醉神迷。
然而,曾几何时,这些缀满枝头,味如甘贻的柿子却是他与村民眼里、心里拂不去的痛和伤。
虞柿红了,红的像火,点燃着东坦朝人的希望与梦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王有斌这样有思想、有能力、有魄力、又心系民众的党支部书记做领头雁,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坦朝村的将来定会如他钟情的虞柿一样,成为点亮历史的一抹绚丽的彩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