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起,农事忙。眼下,靠种田吃饭的庄稼人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春耕备耕。但是,有一件事却让他们总是很费心思,那就是今年的地该怎么种?种什么?因为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要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具体到山西,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如何改?改什么?此事牵动着种田人的神经。好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
稳:努力稳定小麦产能
小麦是我省最重要的口粮,努力稳定小麦产能是供给侧改革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首先,小麦是我省夏粮的绝对“主角”,小麦生产直接决定着夏粮生产,而夏粮生产又决定着全年粮食生产。换句话说,小麦生产是山西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安全直接关系山西的粮食安全。其次,小麦既是百姓最重要的口粮,也是山西结构性短缺的粮食,全省年产量大约在25亿公斤左右,而每年全省的消费量却在50亿公斤左右。也就是说,本省所产小麦仅能满足自我需求的50%,还有一半的缺口需要由省外或国外调入来弥补,小麦在山西属于供给严重不足的农产品。第三,我省作为国家夏粮主产区之一,是因为一直保持有1000万亩的小麦面积,如果这一面积减少,山西就将被退出全国的夏粮主产区。 既然稳定小麦产能意义重大,那么,又该如何稳定呢?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认为,稳定小麦产能就必须稳定小麦面积,扭转小麦面积减少的势头,坚决守住1000万亩这个底线,努力使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具体说,重点稳定运城、临汾、晋城3个中熟冬小麦优势区的种植面积,努力恢复和扩大长治、晋中、吕梁3个晚熟冬小麦区的种植面积,鼓励北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种植春小麦,以此促进小麦面积稳中有升。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行动,通过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开发,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提高小麦单产,稳步提高小麦产能。
减:适度减少普通玉米种植
玉米是山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近年来总面积一直在2500万亩左右。毫不夸张地说,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中占了一多半的比重,是山西粮食总产量中独一无二的“大块头”。 但是,2015年秋天以来,玉米市场价格大跌,比2014年降低了30%还多。定襄县雨润家庭农场场主胡梅花说,“2014年每斤玉米卖1元,可2015年却仅卖了0.66元,每斤少了0.34元。”这样的价格,使种植玉米的收益大大“缩水”。而造成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国内玉米单产量和总产量增长较快,库存量较大,同时还有价格较低的“洋玉米”大量进口,三重因素叠加形成了玉米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市场给出的信号十分清晰:适度减少玉米种植。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在非优势产区适度调减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具体而言,就是要重点调减我省北部和东西两山高寒冷凉地区、黄土丘陵干旱严重地区的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将调减下来的耕地,在北部用来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甜糯玉米,在东西两山用来发展马铃薯等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 那么,种植其他作物的收益会怎么样呢?实践证明,只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就会有钱可赚。2015年,我省在朔州市开展“粮改饲”试点,拿出50万亩耕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用朔州市朔城区三家店村养殖户王华文的话来说,2015年自己种植青贮玉米(饲草),结果是一亩青贮玉米(饲草)比普通玉米能多收入300多元。
扩:积极扩大特色农产品供给
山西是农业小省,但又是特色农业大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山西农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 山西的小杂粮赫赫有名,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沁州黄”是山西小米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品,它早在清代就被皇室选定为贡米,还由此被康熙帝赐名。山西红芸豆,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冠”,每年的出口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是畅销国际市场的佳品。 山西中药材更是非同一般。复杂多样的小气候,造就了品质绝佳的道地中药材。浑源黄芪,以其上乘的药用价值,在清代就是进贡朝廷的皇室用药,如今又是外贸出口的名贵药材。晋东南的潞党参,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介绍,有党参之王的美称。 山西处于世界黄金苹果带上,适宜的地理条件使所产苹果品质优良,以个大、色艳、汁多、味美、质优而享誉国内外。2015年运城苹果代表中国苹果,首次登陆美国这样的高端市场。 既然特色是山西农产品的优势,那么,面对当今市场的不断变化,面对迫在眉睫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该如何行动呢?我省的安排是:在优势产区,积极发展小杂粮、马铃薯、果菜、中药材、油料等特色产品,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讲,就是突出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等优势作物,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面积。逐步改造中低产果园,提升果品品质,适度增加果园面积。发展蔬菜产业,以增特色和增面积提升蔬菜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在太行山、太岳山、晋南丘陵区、恒山四大优势区建设规模化的中药材基地。通过上述措施扩大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扩大自身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提:加快提升农产品“三品”
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满足需求并创造需求。 我省农产品虽然有着特色优势,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怎么改呢?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要在“提”字上给力,即在提升农产品“三品”——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拓宽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因为只有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效益。 品种改良至关重要。2015年我省红枣丰收,但临县、永和等沿黄河6县却遭遇了“卖枣难”。临县曲峪镇瓦窑卯村村民高秀珍说,“红枣四五毛钱一斤居然没人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猗县庙上乡关仁村村民田巧霞,每亩冬枣却卖出了两万元。两者差在了哪里呢?差在了品种上。前者产的是最普通红枣,后者产的是新品种冬枣。 品质改进不可小觑。同样都是种植苹果的果农,绝大多数人是论斤卖苹果,而临猗县角杯乡上豆氏村农民吴忠定却是论个卖,他的每个苹果卖到了8—10元。凭啥呢?老吴的苹果品质牛。他搞的有机精品果园,采用高光效树形、纸膜双套袋等综合高新技术,种出的苹果营养价值高。 品牌提升更是十分迫切。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梁建刚说,现在山西农产品品牌不少,但知名大品牌稀少,市场影响力小,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供给侧改革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 魏贵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