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裴介村是忠臣义士介子推的故里,介子推的忠孝精神在这里郁馨芳香,裴介人历来重视弘扬介子精神、传承德孝文化。为了把裴介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家风、巷风、村风和民风的文明古镇,前不久,该村组织开展了纪念介子推诞辰2693周年活动。活动中,该村公推公选产生了三户忠孝人家,他们的忠孝故事感人至深,为介子故里的忠孝精神作了很好的注脚。
“忠孝女儿”扆景变:养育之恩大于天!
66岁的扆景变是裴介村第四居民组的一位普通农民,在这次活动中,她被评选为“忠孝女儿”,而这都源于她多年来不离不弃地照顾养父母一家。她的孝顺之举,被邻里乡亲称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和楷模。 面对记者,扆景变显得有些局促,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没文化,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可就是这么一位连小学也没上过、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养育之恩大于天”的赞歌。 扆景变原本姓介,只因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扆家,便随了养父的姓,她的名字也是养父母取的。来到扆家,养母的身体并不好,在扆景变的成长记忆中,养母什么也干不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养父的忧愁,扆景变早早地挑起了一个家庭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养父母又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可能是由于遗传的缘故,他们的生活也难以自理。如此,整个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扆景变一个人的身上。 日子再难也要一天一天地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扆景变总是默默地化解着。在家里,她要照顾养母与弟妹的日常生活;在外面,她要帮衬养父下地干活。面对这些,她从不抱怨。“他们养我成人,我就有责任孝顺他们。”扆景变说,“养育之恩,铭感于心。” 时间最难留住人,养父及弟妹的离去,对扆景变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也无能为力。于是,她便用全部心思来赡养养母。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为养母梳头、洗脚、擦背、剪指甲,扆景变亲力亲为;养母若想看戏、赶集,扆景变就用手推车推着她出门。特别是随着养母年龄的增长,扆景变对她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每当做饭时,她总是先问问养母想吃什么,“天热了就做些凉的,天凉了就做些热乎的,一日三餐不重样”。 正是扆景变细致入微的照顾,她的养母才得以颐养天年。直到前一段时间,老人才因病去世。如今,谈及养母,扆景变更多的是惋惜。“养母八十多岁了,我还想多照顾她几年呢。”她说。 几十年如一日,扆景变为养父母一家所做的一切,虽然在她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却感动了村里人。尽管扆景变并没有多高的文化素养,可她认为,“孝顺是人的天性,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能做到,何况我们呢”!
“忠孝儿子”吴忠义:久病床前无孝子?
吴忠义比扆景变略小一岁,是裴介村第三居民组的成员。他家姊妹六个,因多年来悉心照顾身患脑溢血后遗症的老母亲,而被全村人称为“孝爱之家”。 吴忠义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是一个姐姐。在他1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离去了。次年,姐姐出嫁。之后,拉扯弟弟、妹妹和他的重担就由母亲一个人扛起了。“我那时已经懂事了,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即使下辈子也还不清。”他说,“而真正照顾母亲,还要从八年前说起。” 2008年,吴忠义的母亲因患脑溢血住进了医院,这下可急坏了兄弟姐妹几个。他们日夜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寸步不离。经过医院抢救,他的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 吴忠义的母亲出院后,因后遗症丧失了生活能力。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身体,吴忠义经常扶着她走走转转、活动筋骨。“无论母亲走得多慢,我都会一步步紧跟,就像当初她教我走路一样。”吴忠义说。 为了便于照顾母亲,吴忠义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会,把母亲的赡养事宜责任到人,具体到天。他们决定,儿子伺候三天,女儿照顾两天,儿女相间,姊妹六个恰好半月一轮。 “其实,大家都想好好照顾母亲。”吴忠义说,“这样的安排,不但避免了‘一时人多无事、有事床前无人’的尴尬场面,且兼顾到了各自家庭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如此,照顾母亲,就成了常态化、长期性的事情。” 实践证明,吴忠义一大家子的做法是对的。八年多过去了,他的母亲不仅走出了病痛的阴影,而且越活越有精神。在吴忠义的带领下,我们见到老人。眼前的老太太年过八旬,可看起来精神矍铄,慈祥和蔼,如果不是行动困难,丝毫看不出她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父母就是儿女最好的老师。吴忠义对老母的关怀,为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孩子们对奶奶都十分亲热,眼下的母亲活得也很滋润,她的心情是舒畅的,有时还哼着小调。”吴忠义说。 拜别老人时,她还挥了挥手致意。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憨厚朴实的吴忠义用平凡的举动,有力批驳了这一谬论。
“忠孝儿媳”张水燕:家和才能万事兴!
生于1960年的张水燕是裴介村第十居民组人。在公婆眼中,她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在丈夫眼中,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子女眼中,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乡亲眼中,她是一个集好孙媳、好儿媳、好侄媳、好嫂子、好妯娌于一身的德孝典型。 1981年,张水燕与丈夫介公社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走到了一起。介公社家中兄弟姐妹四个,他排行老大,张水燕嫁到他们家时,小叔子、小姑子还小。长嫂如母,贫寒的家庭条件,让张水燕承担起过多的责任。 在介家,张水燕任劳任怨,种地养牛、洗衣做饭、料理家务。为了生活,结婚第三天,她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婚前,她在村里的学校当老师;婚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那时小叔子年幼,做生意的公婆无暇照顾他,丈夫又在外地上班,就只有我来上了。”张水燕说,“有时,我回娘家都要把小叔子带上。到后来,他上学、结婚、媳妇坐月子,都是我一手操办的。” 正是这种关怀备至的照顾,让小叔子对这个嫂子敬爱有加。而对于两个小姑子,张水燕也是一视同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彩电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家用电器。在两个小姑子出嫁时,张水燕给她们每人买了一台,作为嫁妆。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张水燕的公公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了,这让一家人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可是雪上加霜的是,她的婆婆也患了脑病,她和两个小姑子、弟媳刚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又迈上照顾母亲的路程,直到2007年。 公婆相继离世后,张水燕就把叔叔、婶婶当成公婆一样侍奉。逢年过节,她总会和丈夫一起领着孩子们到叔婶家,为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他们夫妻常说:“伯父、叔父,都是父;伯母、婶娘,都是娘。” 2003年,得知叔叔生病后,张水燕和丈夫二话不说就把他从裴介接到运城看病。为了方便照顾,张水燕把叔叔安排在离她家比较近的一家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张水燕就把他接回了自己家。吃饭、熬药、洗衣服……张水燕的精心照顾,令叔叔十分感动。 然而最让张水燕难过的是奶奶躺在她怀里走的。那天,村里有人过事,张水燕从城里回来,路过大队卫生所的时候,正好碰见奶奶在输液,她关切地询问奶奶的病情,并决定留下来陪着她。输完液后,她送奶奶回了家。 “当时,奶奶一直不想我走,就躺在我怀里,还对我说‘抱得紧一点’。”张水燕说,“我都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平时和奶奶相处得很融洽,也没觉得什么。没过多久,奶奶就安详地睡着了。她老人家走得很平静。” 可以说,介公社一大家子能够和睦相处,张水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就连介公社也佩服妻子的大度与宽容。如今,升级为婆婆的张水燕也受到了自己儿媳的尊重,“以身作则才能做好表率”。“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四个小孙孙,把我们家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张水燕笑着说,“家和才能万事兴嘛!” 孝是介子精神的外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孝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小孝以家,大孝以国。”裴介村党支部书记卫银定告诉记者,扆景变、吴忠义、张水燕他们三个人是经过村民推选,而后公示,在村里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对改变村风民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