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农业农村 查看内容

平陆县产业扶贫让槐树下村脱贫致富

2020-5-16 20:19| 发布者: 依希| 查看: 88| 评论: 0|来自: 运城交通文艺广播

摘要: 平陆县圣人涧镇槐树下村是个贫困村,这里没有矿产优势,也没有地理优势。村子四面是沟、到处是岭,地无三尺平、田无半亩整,只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槐树下村有柿树1万余株,平均每株产量150-200公斤,年产柿子近20万 ...
平陆县圣人涧镇槐树下村是个贫困村,这里没有矿产优势,也没有地理优势。

村子四面是沟、到处是岭,地无三尺平、田无半亩整,只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

槐树下村有柿树1万余株,平均每株产量150-200公斤,年产柿子近20万公斤、柿饼近3万公斤。所产柿子皮薄、色艳、无核、甘甜,制成的柿饼风味独特。村民们多年来依然保留着种柿子、晒柿饼的传统。

可是2015年以前的槐树下村民却是守着发财树,祖辈生计难。

扶贫工作启动后,建行运城分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一班人深入查访后发现,槐树下村自然环境条件差,并且这里有种柿子、晒柿饼的传统,但是,群众晾晒工艺落后,柿树品种更新慢,树龄老化严重,没有统一的品牌观念,缺少组织带头人……导致本是优良柿饼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特色农产品未能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利用这一产业优势,经过深入考察,科学论证,扶贫干部提出“顺‘柿’而为,借‘柿’发展,做强槐树下‘大柿业’”的发展思路。

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槐树下村能以小柿子做出“大柿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功不可没。

自2015年开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槐树下村柿饼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当地享有较好的声誉。

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利用这一产业优势,继组织贫困户和部分村民代表赴陕西富平学习柿饼加工新技术、邀请专家对村民培训柿树种植技术。

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手机、网络等渠道积极宣传推广,大力推介槐树下村特色产品柿饼、核桃等农副产品,同时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极大的提高了槐树下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扶贫工作队继续加大消费扶贫工作力度,全年为村民销售柿饼、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50余万元。同时,形成了以杨刘创、杨小创、宁林云、曲春记等为代表的一批柿饼加工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对槐树下村的柿饼加工起到了明显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产量和质量上去了,柿饼的制作工艺也要跟的上,努力促进柿子的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力争把柿子这一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撑产业成为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首要任务。

为了大力开发柿子产业,槐树下村开始组织村民连片种植柿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选、嫁接,建行捐赠近50万元,修建晾晒大棚、烘干设施、仓储冷库,购置新式削皮机,推行吊晒工艺,完成了从传统加工向科学工艺流程的转变。

截止目前,槐树下村共发展经济林面积800余亩,其中柿树面积700余亩,新增柿饼晾晒棚20个,产量由前几年的千余斤增加到2018年的3万余斤,2019年一举上升到10万余斤,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槐树下村的产品加工技术基本实现半自动化,由过去的晾晒变成现在的吊晒,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现在的产品个大、色正、甜度大,产品销售价格由过去的每斤4元左右,逐步提升到目前的10元以上,部分高品质通过电商销售的产品甚至可达到15元以上。

不仅如此,柿饼加工数量的增加,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石发家自筹资金10余万元新建柿饼晾晒夹生产线,产品覆盖周边各村,年产值在6万元左右,满足了柿饼加工户的需求,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未来,槐树下村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让小柿子带头做出‘大柿业’。

产业扶贫为槐树下柿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小柿饼拓宽了槐树下村的脱贫致富路,使槐树下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在小康大道上越走越欢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论坛精选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