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绛县实施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增量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社合一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文化礼堂、新乡贤培育、加强基层治理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变村容村貌、返还更多的改革红利给广大群众呢?绛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点带线成面在废弃闲置宅基地植树复绿复垦,让乡村美起来,从而进一步探索宅基地的抵押、担保、转让,释放农村宅基地的巨大潜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改革部署,绛县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制订了《关于清理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房院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一户一宅”“三权分置”原则、清理回收和盘活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清理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宅院工作作出了详细安排部署,为当地“宅改”指明了方向。 一、因地制宜,
改出一片新天地 。安峪镇下柏村有912户居民3900余口人,是绛县第一人口大村。 下柏村耕地总面积4550亩,村内主导产业是大粒樱桃,种植面积达2700亩。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下柏村逐渐出现了“人走房空”“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村内闲置的废旧宅基地不仅有随时倒塌的危险,而且土地资源长期闲置,成为村内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集中地。 面对现状,安峪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探索,确定了以下柏村为试点的宅基地改革,经过认真仔细的排查,在下柏村确定了40余处废旧宅基地。 按照“宅基地所有权不变、拆除平整绿化、政府发放种苗、发展庭院种植、收益个人所有”的模式,安峪镇认真细致地把宅基地改革工作铺展开来。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安峪镇首先从村学校旧址开始改造,逐步带动村民参与到宅基地改革中。 截至目前,下柏村拆除平整废旧宅基地13户25亩,种植速生杨、连翘、葡萄、海棠等经济作物和观赏作物26种4000余株。 宅基地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安峪镇坚持就近取材原则,保留宅基地房前屋后原有的树木,既节约了成本,还留住了土色土香。 据了解,安峪镇不仅仅是“拆旧建新”,还积极保护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为老百姓留下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走进南樊镇北柳村,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宽敞的马路边用水泥铸造的、可拆卸的花坛。 水泥铸造的可拆卸花坛,看起来质朴大方,花坛中的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开得正艳,与马路两旁改造后宅基地上种植的绿树相映成趣,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出勃勃生机。 “我们之前也想过用木质花坛,但成本太高,质量又不能保证,于是就想到用水泥打造花坛。”南樊镇党委书记张维华说。
宅基地是中国农民的一种浓厚的故乡情怀。 在宅基地改革工作推进中,南樊镇对这种浓厚的情怀表示十分理解,南樊镇干部不厌其烦地到村民家中,与村民深入交谈,从心理上、精神上和经济补偿方面,耐心地给村民做工作,最终达成一致,获得村民支持,才有了北柳村废旧宅基地改造建成的小游园。 “村民们很好交流,也能理解和支持我们。”南樊镇镇长王张波说。 二、试点先行,
“宅改”盆景变风景。 磨里镇辖7个行政村7006口人。在对“一户一宅”以外闲置、破败、倒塌无居住功能的宅基地,以及非本村集体成员通过继承得来的破败、倒塌无居住功能的宅基地进行清理后,共排查出凋敝房屋93座,目前拆除完成20座。
宅基地改革是一项新的举措。 为了能更稳妥地“摸着石头过河”,磨里镇在工作推进之初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通过以村为单位对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宅院、残垣断壁等进行全面排查,通过积极探索推行“宅基地所有权不变、补贴适当费用、拆除平整绿化、政府发放种苗、发展庭院种植、收益个人所有”的模式,逐步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开发利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磨里村改造5座废弃院落,建成了磨里镇明清石窑古文化院落,做起了农家乐,让村民吃上了“文旅饭”。
当下,绛县农村“宅改”以试点为抓手,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科学规划,“疏”“堵”结合,全面铺开农村宅基地改革。 昔日濒临倒塌的破旧房屋、杂草丛生的废弃宅院已成为绛县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