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文化头条 查看内容

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

2020-6-11 19:41| 发布者: 社区1号| 查看: 318| 评论: 0

摘要: “二青会”圣火采集仪式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20年前的2000年,我们运城告别了30年的地区建制,豪迈跨入城市建制行列。这意味着,有中国农耕文化源头之称的古老河东,已然触摸到现代文明的脉搏,迎着新世纪的晨曦与清 ...

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

“二青会”圣火采集仪式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20年前的2000年,我们运城告别了30年的地区建制,豪迈跨入城市建制行列。这意味着,有中国农耕文化源头之称的古老河东,已然触摸到现代文明的脉搏,迎着新世纪的晨曦与清风,阔步开启了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伟大新程。

纵观人类发展长河,每一次历史大演进,每一场社会大变革,无不激扬回荡着文化启蒙的先声。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能拓宽人们视野,激励人们斗志,锤炼人们品格,激发人们创造。

正因如此,文化建设一定会被置于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共同支撑起“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是精神动力之源,是行为教化之范,它具有一种天然的带动力量,去感召、激励和引领人们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从而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直观反映或重要指标。

从“黄河金三角地区现代化园林式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到“晋南市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调整,从2001年年初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到刚刚闭幕的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从《中共运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到正在制定中的我市“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都被摆放在突出而重要的位置。正是这样的持续接力,才合力托举起活力四射、张力无限的运城新文化和文化新运城!

公共文化设施:

悠悠闲处作奇峰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物质保障,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撤地设市以来,随着中心城区的东扩北拓,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从规划布局图纸上落于实际,拔地而起,和其他大型地标性建筑一道,深刻地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2004年,市体育中心立项筹建,2009年9月工程告竣。其中总投资近1亿元、有着“凤城鸟巢”美誉的运城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5293万平方米,兼具竞赛、训练、休闲、展会等多种功能,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能承担篮球、排球、羽毛球、拳击、击剑柔道、摔跤等15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这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圆形拱顶建筑,采用了地温中央空调、阳光板天窗、雨水回收利用、硅藻土过滤等国际领先技术,成功举办过国际男篮邀请赛、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二青会跆拳道比赛等高级别赛事。2008年全国场馆论坛会上,运城体育馆被推荐为发言交流单位。

2011年奠基的蒲景苑剧场于2012年6月竣工,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作为我市文化产业领域地标建筑,该剧场借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风格,一层设围廊,二层辟包厢,集演出、排练、教研、创作、传承及文旅等功能于一体,堪称“三晋菊坛胜景”。

建成于2013年12月的运城博物馆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建筑造型宛如扎根黄土高原上的老树根。全馆占地38.07亩,建筑面积2.357万平方米,展区面积1.5万平方米。运城博物馆2016年7月1日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其六大历史专题展和四个特色主题展共同组成了“大河之东”的鲜明主题,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客厅、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城市形象的展示橱窗。

2014年年底,市群艺馆硬件设施改造完工,馆容馆貌焕然一新,新建了小礼堂群艺堂、多功能厅、群美厅,全馆建筑面积跃升至4500平方米,直接用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场馆达到3000平方米。“百姓的艺术殿堂、群众的文化乐园”,群文的火种由此播撒到广场公园、社区街巷。

随着中心城区体量的悄然壮大,从城区中心到城乡结合地带,随时都有新的公共文化场所露头冒尖,农展馆、人民体育场、鼓楼、盐池中禁门等等,共同形成了文化运城的硬件方阵。

公共文化服务:

星河欲转千帆舞

20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务实苦干,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我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座,博物馆23座,县级图书馆13座,县级文化馆13座,美术馆4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36个,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3196个。全市所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均配备了种类齐全的文化活动器材。一个县、乡、村层层对接,场、房、器配置齐全,阅、娱、健功能完善,老、中、少皆可享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特别是近两年,我市积极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整合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建成了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以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的总分馆制,不断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结合运城“戏剧之乡”的市情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戏曲惠民·欢乐百姓”免费送戏下乡活动。全市以戏曲惠民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送戏下乡演出剧目资源库,发布送戏下乡演出剧目菜单,实现“菜单式”“订单式”惠民服务。该活动2013年启动至今,全市16个国有文艺院团、6个民营剧团送戏下乡累计演出15600余场,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国有民营共同参与的活动运行机制,实现了3190多个行政村送戏下乡全覆盖的目标。

各级文化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举办各类群众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黄河金三角书画展售大集、反腐倡廉群众书画大赛、农民工歌手大赛、“我有拿手戏”群文风采大展赛,一年一度的运城市春节晚会、少儿春晚等活动,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农村的“六进”文化惠民活动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还注重发挥市县两级群艺馆、文化馆主阵地作用,推出合唱、舞蹈、书法、美术、剪纸、二胡、葫芦丝、古筝、模特、柔力球、话剧、朗诵、戏剧等28个门类的免费培训项目,组建了群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模特队等艺术团队,每年培训群众文化骨干达3万余人,真正实现了让基层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目标,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聚民。

我市还十分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2002年6月,中国电影发行实行院线制改革。2007年9月25日,全市首家院线加盟专业影院运城世纪电影城试运营,开启了运城市民与一线城市同步观影的新都市文化体验。在主管部门与本地媒体的强力扶持下,院线版图在全市范围内渐次铺开,让全市人民都迅速享受到这场巨大变革所带来的文化红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银幕180块,影院36家,国内八大主流院线基本都有涉及,其中,中心城区共有15家,各县城影院实现全覆盖,甚至延伸到乡镇。市民观影人次年约280万人次,票房接近一亿元。

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

稷山高台花鼓 特约通讯员 栗卢建 摄

文物保护利用:

地高先得九州秋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文物保护利用上下功夫、出实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达到6249处,其中国保单位102处,省保单位67处,市保单位103处,县保单位3038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高达55处。国保数量雄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其中仅设市以后被公布的国保单位就达到4批93处。全市文物资源呈现出史前遗址数量多、古建文物丰富、戏曲文物独树一帜、石刻碑碣珍贵、名人文物荟萃等特点。

自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出台了《运城市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方案》,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预算资金从每年2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特别是在永乐宫壁画保护方面,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2018年6月将永乐宫文管所更名为副处级建制的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三年多来,国家、省、市共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从2019年开始,市政府每年为永乐宫列支30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切实加强永乐宫壁画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禹王城遗址、绛州文庙等12个国保单位的整体保护规划,并得到省政府公布;全市国保单位中的62处古建筑类文物得到了修缮保护;运城博物馆和19处国保单位完成了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万泉文庙、太赵稷王庙、福胜寺、夏县文庙等十余处国、省保单位完成了消防安全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守望工程”,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目前我市已认领认养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3处,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

20年间,我市境内的田野考古工作也屡屡取得重大突破。仅1990年始的一年一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我市已六度荣登榜单,且有5次都发生于撤地设市之后。入选2004年榜单的芮城清凉寺墓地的发掘,对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入选2005年榜单的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为历史学界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入选2016年度榜单的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是全国陶瓷考古的重大突破,让一批国宝级的重要文物得以“认祖归宗”;2018年和2019年,我市更是连续入榜,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揭开了一个新发现方国的神秘面纱,而绛县西吴壁遗址惊现的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形态,乃至研究夏商王朝的崛起与铜资源控制、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9年9月23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联合编定的《运城(河东)上古历史文化纲要》隆重发布。这项系统性研究运城上古历史文化的重大学术成果,标志着运城上古历史文化成系统、成体系研究开启了新篇章。

群文品牌塑造:

今岁花胜去岁红

20年来,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3届“龙门奖”、4届文化“菊花奖”、折子戏大赛、青年演员大赛、戏剧“新剧目老唱腔”展演大赛、“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传承经典戏曲大赛、新创剧目大赛等戏曲活动,相继推出了一批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歌颂先进典型人物、文旅融合的新创剧目。如市蒲剧青年团的《山村母亲》、市蒲剧团的《枣儿谣》、市文工团大型鼓乐史诗剧《大河之东》、盐湖区蒲剧团的《巡盐御史》等30余部新编剧目,共获得山西省戏曲最高奖“杏花奖”近100项。包括新创剧目大奖9个,杏花表演奖39人,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台美术等40余项。我市现有7个“梅花奖”演员、45朵“小梅花”演员,人才济济、实力不俗。

2006年7月,武俊英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类演员奖,这项旨在弘扬主旋律、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奖项,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主办的中国音乐(音像)界国家级大奖。

作为国家精品剧目、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山村母亲》五进北京、享誉全国,被列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所拍摄的同名影片连续获得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中国首届戏剧电影展“十佳优秀影片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等。

2010年9月,被视为“绛州鼓乐新时期代表作”的大型鼓乐剧《杨门女将》作为我省又一文化精品力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而声名远播的绛州鼓乐2002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据库。

稷山高台花鼓表演“高、奇、险、绝”,可以视为河东鼓乐艺术的“王炸”。自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热场亮相之后,更是于2009年、2019年两度跻身央视春晚,并频频在央视、各省卫视多档节目中“霸屏”,让全国的观众在绝美的艺术享受中记住了运城。

深入基层常体验,扎根人民出精品。20年来,我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唯数量,更求卓越,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坚持从挖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力用功,文艺创作、文化生产质量不断提升。在所参加的6届国家“群星奖”角逐中,先后有绛州鼓乐《老鼠娶亲》,稷山《高台花鼓》,河东道情《借亲妈》,音乐作品《马拉鼓车》,舞蹈《我们的城里老师》、《扫街》等9个精品节目荣膺国家“群星奖”,在全省勇拔头筹。这些艺术精品不仅数度走进央视荧屏,更受邀到全国各地展演巡演。

连续两届山西艺术节活动,我市选送的舞蹈《蒸花馍》《当你老了》,曲艺作品《面对黄河一声喊》《纺线线织布布》4个节目齐刷刷挽手获得第十八届“群星奖”选拔赛优秀作品奖。

原创精编的地方特色广场舞《花之俏》在参加了山西省特色广场舞优秀节目展演之后,继而又参加了全国广场舞精品展演,亮相央视综艺频道。

群星合唱团先后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三晋之春”合唱比赛金奖和山西省首届中部六省(山西)合唱展演一等奖。群星模特队获得北京国际中老年模特大赛金奖。群星舞蹈队获得全国“群文杯”舞蹈大赛金靴奖。

去年12月初,市群艺馆历时半年精心创编的小品《情怀》,在天津市举办的“新农村新文化新风尚”第六届“天穆杯”小品展演活动中脱颖而出杀入决赛,荣获最佳创作奖。“天穆杯”小品展演系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也是全国性的群文品牌活动。

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

“我有拿手戏”颁奖晚会现场 本报记者 冯革才 摄

非遗保护传承:

化出白莲千叶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深层的文化基因,久远的文化血脉,充沛的文化活力,它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给予人们最深厚的文明滋养。2005年年底,我市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思路,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我市现有国家级项目26项,省级153项,市级319项,县级78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1名,省级187名,市级575名,县级985名。我市的国家级、省级项目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数量排名也是全省第一。现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个(稷山传统面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个(临猗眉户);省级大师级工作室1个(绛州澄泥砚蔺永茂大师工作室);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9个,非遗文创研发基地1个。我市也十分注重非遗展示活动的开展,近年举办非遗各项大型展示100余次,参展项目200余个,参观人数众多,社会反响强烈,有效激发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

我市是非遗大市,资源十分丰富,第一次普查搜集非遗信息14967条,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应有尽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类资源更是丰富。

我市非遗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运城”烙印。比如稷山高跷走兽一人扮演神兽、两人连体踩跷的表演形式全国独一无二;锣鼓杂戏吟诵结合,没有女角,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软槌锣鼓以麻绳为槌,在我国传统锣鼓打击乐中独树一帜。

2017年以来,我市输送100余名年轻传承人到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华东师大、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2018年启动了“非遗进景区”活动,先后有80余个非遗项目进入景区,有力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2019年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120余次,200余名传承人参与其中,受益青少年20万余人次。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稳步推进,组织人员开展田野调查,拍摄图片3000余幅,制作调查表5000余份、调查册145本,认定命名了9个市级乡村文化记忆展馆、48个县级展馆,整理编印了《记住乡愁、留住乡情——运城市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图册》。

更值得说道的是,我市还创造性开展了非遗助力扶贫攻坚,有9个非遗项目参与其中,建立了9个非遗扶贫工坊,参与传承人200余人,培训劳动力196期6000余人。

文旅产业提升:

上林繁花照眼新

20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市共建成旅游景区(点)49个,A级景区23个。其中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6个,1A级景区1个。重点推进关帝庙5A级景区打造,通过“两权分离”,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专职进行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组建关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关帝庙、关帝家庙、关帝圣像景区连为一体,打造标准化、高档次的关公文化旅游景区。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路三道六中心”,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停车场、指示牌等配套设施,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全市共有星级酒店15家,旅行社80家,持证从业导游587人,旅游汽车公司3家,旅游院校2所,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2019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人数为977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6.91%;旅游总收入831.02亿元,同比增长17.72%,全市文化旅游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当年最为接近的相关数据在撤地设市后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上是这样体现的:(全市)旅游外汇收入由1995年的25万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550万美元。

近些年来,我市按照省委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四项工程”的总体要求,以“转型综改、创新驱动”为统领,坚持创造性挖掘、创新性发展,凭文化自觉引领发展,靠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用产业集聚超前发展,不断加快项目融资和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一批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纷纷涌现;新兴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对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通过实施“股上市”(“鸿雁起飞”)创新计划、“规改股”(“龙腾虎跃”)跨越计划、“小升规”(“群星灿烂”)育苗计划和“个转企”(“鱼跃龙门”)转型计划,狠抓科技创新、企业改革和项目建设,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框架,即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制版印刷等五大主导产业;山西宇达股份、山西寰烁科技股份、山西鑫度武术股份、山西本命年、山西关老爷等十大龙头企业;关公忠义诚信文化、舜帝德政孝行文化、李家慈善公益文化、裴氏家训家戒文化、后土祭祀礼仪文化等五大文化基地;盐湖区文化产业园、关公文化产业园、空港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园、稷山翟店包装彩印文化产业园、新绛澄泥砚文化产业园、河津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六大园区;全力做好产业规划、提档升级、培育龙头、产业扶持、融资体系五项工作,构建要素集聚、竞争有序的大运城文化产业新格局。

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连续多年位居山西第一方阵,在全省竞相发展的大局中体现出运城担当、运城作为和运城贡献。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别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山西文博会优秀组织奖和展示奖。

城市形象推介:

欲识潮头高几许

一个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一定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和优质的发展环境。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边勤修内功塑形象、优环境,一边苦练外功展形象、聚人气。“人人代表形象,事事写照环境”的认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各职能部门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扭住“兴奋点”,抢抓“好时机”,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借助有效的手段,实现了运城形象的精准传播。

大到举全市之力角逐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小到央视早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悄悄关注到运城的阴晴;远到市长与美国盐湖城友好城市政要的越洋对话,近到邀请对河而居的河南三门峡市登山者组队参加五老峰全民健身节;文旅工作者兵团作战紧盯一线二线城市,自我加压强势推介,市政协发挥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交“运城之友”。中国中部十大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11张国字头的城市名片,是运城成为城市后发展环境的生动注解,也是运城人做了市民后精神风貌的自然流露。

连续举办了三十届的关公文化旅游节一路走来,用它密实的年轮彰显着关公文化“忠义仁勇”的核心理念,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类节庆活动。近几年推出的民俗文化旅游年、美丽乡村百花节等精品节庆活动后来居上,给生态中国奉献了古中国核心区域纵贯五千年文明的时代新绿。

关帝金秋大祭、公祭舜帝大典、舜帝德孝文化节、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后土文化节、鹳雀楼诗歌文化节,给新时代的中国,奉献的是古老的运城、厚重的运城;果博会、医博会、工博会、五老峰登山节、“武圣杯”跤王争霸赛、环盐湖伍姓湖自行车赛、环盐湖徒步毅行活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二青会圣火采集等,给新时代的中国,奉献的是丰饶的运城、热情的运城;

两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演的“运城传奇”,各档娱乐节目不断出现的运城“草根明星”,面对全国观众,展示的是少年的运城、青春的运城;

解州关帝祖庙赴台、赴闽巡游盛况,蒲剧现代精品《山村母亲》、大型鼓乐史诗剧《大河之东》巡演鹏城、申城、山城,大型专题纪录片《五千年文明话运城》《蒲剧表演特技》《河东》,面对全国的信众或受众,展示的是文化的运城、精神的运城。

就是这桩桩件件、点点滴滴,运城在全中国的地标版图上更加立体、更为鲜活了!

体育运动事业:

欲破巨浪乘长风

体育事业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撤地设市20年,是运城市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20年。20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引领,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体育工作者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改善体育公共设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有效提升市民健康指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优秀组织奖”“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优秀单位”“保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圆满成功举办了二青会圣火采集仪式、火炬传递两个活动,跆拳道、铁人三项两项赛事,我市运动员收获4金12银4铜,实现了“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目标。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我市连续举办了十九届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山西永济站五老峰登山节、九届“武圣杯”跤王争霸赛、八届环盐湖徒步毅行活动等多项影响广泛、辐射力强、参与人数多的品牌赛事,创立了“关公门前耍大刀”特色品牌,每年举办、承办赛事活动300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达150万余人。建立全民健身指导站点3897个,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营造浓厚氛围。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全市累计组建体育类协会255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11214人,实现了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考核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连续举办运城市第一至五届运动会,运动员涵盖了全市在校学生、机关干部、职工、农民、老年人等各类人群,充分展示了运动员精湛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凝聚了建设大运城的社会正能量。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市组队参加第十一至十五届省运会,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山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列全省十一地级市的第四位,创近30年来最好成绩;先后举办了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全国少儿游泳分区赛、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省运会拳击、跆拳道比赛等全国、全省赛事,每年举办4项以上青少年体育比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成功承办山西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河赛段)比赛,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20支顶级队伍齐聚运城激烈角逐。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屡创佳绩。跳水运动员李政登上2017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混合3米板冠军领奖台,成为全省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我市历史上首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射击运动员陈妍荣获第一届世界青年射击锦标赛女子25米手枪项目个人季军,并与队友一起夺得团体冠军。空手道运动员翁宁宁斩获全国空手道冠军赛冠军。乒乓球运动员梁家怡获得捷克国际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女团冠军,意大利公开赛女团冠军、单打亚军。

体育产业稳步推进。鑫度武术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圣天湖景区连获“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殊荣,赢得了两项国家级创建单位的发展机遇,圣天湖体育小镇连续举办了2019年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2019中华垂钓大赛选拔赛暨山西省第二届圣天湖垂钓大赛,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称号。相关部门鼓励引导盐湖区东郭镇和河津市小梁乡积极创建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努力建设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全市体育彩票总销售额连年超过25亿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支持,保证了全民健身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场地建设等的顺利实施。

近些年来,我市全面提升县级体育场馆,奋力实现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扎实推进6565工程、全国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工程,市本级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二青会主题公园;各县(市、区)已建成体育场8个,体育馆9个,全民健身中心5个,体育公园或健身休闲基地4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1个,实现了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场地全覆盖,3190多个行政村实现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了“10分钟、15分钟健身圈”基础。根据全国第七次体育场地普查,我市人均场地面积达到1.88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和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文学艺术创作:

尽是沙中浪底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表现一个时代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撤地设市以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文艺“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河东文学》、运城文艺网、运城文艺微信平台为平台,引导全市的文学艺术家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建设。 

自2003年起,市文联所属的15个文艺家协(学)会陆续成立,分别是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以及电影电视家协会、楹联学会、朗诵家协会、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诗词学会、国标舞协会。共有市级会员6000人。

市文联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文艺创作水平的实施意见》,为各文艺家协(学)会开展培训、展演、评论、比赛、采风等活动提供经费补助。建立了一支由47人组成的文艺评论员队伍,在推动行风建设和日常文艺作品创作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市文联高度重视国家级、省级的各种文艺大赛,鼓励、激励和引导运城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特别是各协会举办的比赛活动,都要求组织从现场指导、座谈、评鉴、评论等环节来展开,有效提高了全市整体文艺创作水平,带领大家以更加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踏上创建文化运城的艺术新征程。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8人次获赵树理文学奖,一部电视剧获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27届电视剧金鹰奖;多部作品获山西“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人数在全省市一级名列前茅。省作协推出“双百”工程计划(百部长篇小说、百部山西名人传记),我市4位作家的长篇小说、4位作家的名人传记入选出版。还有3位作家作品入选省作协“晋军新方阵”作品、两位作家作品成为北岳风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音协近几年新组建了民乐团、交响乐团,工作突出气氛活跃,2019年承接的省音协在运城的采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自身影响力。书协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卫门书派”研讨会,有5位会员的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国家级展览。摄协现有国家级会员111人,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民俗文化年”“美丽乡村百花节”“精准扶贫”摄影展,大范围开展摄影新知识培训,国展有1人入展。美协有5幅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幅国画作品入选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另有108幅作品入选省级各类美展。民协旗下的运城剪纸项目等先后被中央文明办和中宣部确定为公益广告创作基地,有800余幅作品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刊载,有200余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及各省市党报整版刊登。朗诵家协会2015年、2017年分别承办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夏青杯”比赛,均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授予的“特别贡献奖”。

20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时时处处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位置,跟进发力。我市先后举办新年音乐会、“我的村庄我的歌”村歌大赛、文艺界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运城籍在外音乐人才回报家乡音乐会等活动,组织了文艺志愿服务团赴生产一线或农村基层慰问演出。市文联十分关心全市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运城市新文艺群体综合文艺大赛。大赛从2017年6月初开始,历时4个月,涉及9个艺术门类。其间,2000多件文艺作品登场亮相,省属各文艺家协会组成的终审评委团集体见证了运城这一“文艺时刻”。对我市近年相继涌现出的如“作家新干线”“古运新城”“河之东”“尚道书画”“新元素”等网络作家平台和新文艺业态等新文艺组织,市文联积极联络他们,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与其负责人主动交朋友,使这些新文艺组织与运城文艺的发展同频共振,收到了较好效果。

刚刚履新一年的市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将带领全市的艺术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观照人民生活;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展示优秀文艺作品;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承担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播撒下养料丰厚的底肥!

楹联漫卷河东:

势从天落银河倾

成立于1999年的市楹联学会,伴随着运城撤地设市的强劲律动,举全部之力,倾20年之功,实现了楹联文化在我市的大繁荣大发展。

全市500多个楹联组织、1万名会员,形成了“一帅”“七星”“九老”“十杰”“十二秀”“二十佳”“一百单八将”为引领、全体会员为基础的楹联文化大军,发出了中国楹联“河东流派”的时代强音,为我市捧回来“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强市”两块金字招牌。

现在,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市、区)”,闻喜和新绛更成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联卷河东一片红”。我市域内已形成了峨嵋岭、中条山、汾河3条楹联文化带,形成了以闻喜董泽湖地区楹联文化为样板的10个楹联文化密集区。

全市2000多所中小学校,实现了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建成了17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50个省级基地和100多个市级基地。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城乡悬挂标志性楹联“全覆盖”。

这20年间,全市举办各类征联活动300多次,创作楹联30多万副,涌现出以“中国楹联文化村”闻喜寺底、永济市银杏小学、新绛县西街小学、夏县中学、闻喜晋华学校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张丹薇获得山西省楹联高手电视大赛冠军;文振西获得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杨振生被授予“全国百名楹联书法家”称号、荣获中国楹联贡献奖;岳民立被授予“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称号,荣入“中国联坛十老”。

“运城楹联文化现象”已成为全国一面旗帜,“三结合”“三提升”“三到位”“四位一体”等特色发展楹联文化事业的经验和做法被推广到全国,“痴于国粹醉于梦,红了对联白了头”的“运城楹联精神”正鼓舞着全国的楹联人,在楹联文化建设道路上奋进不止、追求不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化是根,文化更是魂,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撤地设市20周年,是运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运城再铸辉煌再立新功的全新起点。全市文化工作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贯彻“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坚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关公文化、古中国、黄河风情”三大品牌为核心,全面叫响“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不断开创运城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论坛精选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