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孩子免不了在手机上玩游戏。 由于孩子的法律意识、金钱观念淡薄,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财产损失。
近日,运城市万荣县南张乡某村村民孙女士拨打2233366热线反映,她12岁的儿子在手机上玩游戏时打赏主播,刷掉她银行卡里2.6万多元。 孩子玩游戏
被刷2.6万元
据孙女士说,7月12日13时11分,她的手机收到3条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发来的消费记录短信,每条记录显示消费2088元。 她第一时间给在北京打工的丈夫打电话询问消费情况,丈夫称没有花银行卡上的钱。
孙女士感到情况不妙,赶紧打开手机支付宝,发现当天12时50分~13时11分,支付宝也有多笔消费记录:2088元被刷了5笔、688元被刷了两笔、花呗上的8500元也被刷没了。
回过神的孙女士赶紧找儿子。 经过询问,了解到儿子在一平台上看游戏直播时,认识了一个主播(儿子称其为师傅)。 孙女士在儿子与师傅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发现,师傅向儿子索要其手机号码,等成功换绑后,师傅向儿子发送了验证码。 等到儿子将验证码输入后,师傅又教儿子刷礼物,手机关联的银行卡、支付宝账号里的钱就一笔一笔被刷掉了。 了解情况后,孙女士立刻拨打110报警。 南张派出所一位民警说,他们将调查了解,若情况属实,会与该平台公司协商解决。
孙女士说,孩子对网络了解不多,刷掉的钱都被其用来打赏游戏主播了,孩子并不知道这些网币是用父母的钱购买的。 多次与对方公司协商
但举证困难
孙女士的丈夫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两个孩子及患病的父亲都需要妻子在家照顾,他则在北京打工赚钱。 没想到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十几二十分钟就被刷没了,令他们心疼不已。
自事情发生以来,他们搜集各种消费清单、聊天内容等凭证,希望该平台公司予以退款。 但是由于孩子玩游戏时使用的手机没有手机卡,所提供的手机号是母亲孙女士的,导致他们不能证明是孩子在玩游戏。 孙女士多次与北京该平台公司反馈情况,要求退还钱款,均被对方以“提供的信息不明确”为由驳回。
记者致电北京该平台公司“未成年人关怀热线”,一名客服答复,确实需要家长提供未成年人信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消费明细等证明,还需要举证孩子是在无监管的情况下进行消费打赏的相关证据,如未成年人玩游戏的监控录像、和主播聊天中可以证明是未成年人的记录等。 但对于孙女士一家来说,家里没有安装监控,很难提供孩子玩游戏的直接证据。 律师:
若双方协商不成
建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山西诚泰律师事务所员顺兴律师答复,若孙女士所言属实,建议她先与对方公司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若能举证是孩子的行为,且未经监护人追认,则属于无效行为,可以要求对方公司退还钱款。 但此案中的关键,是必须要有证据证明“打赏主播”这种行为是未成年人的行为、不是家长行为,这要根据事实和相关证据来判定。 如果家长能证实是孩子的行为,才有可能得到法庭的支持。
此外,员顺兴提醒家长,不要在手机支付账户里放入大量资金,谨慎绑定银行卡,手机支付方式不要设置免密支付,更不要向孩子透露密码。 若遇到孩子玩游戏刷掉银行卡里钱的情况,应及时搜集证据,如孩子的网络账号、注册网名、打赏时间、支付信息、聊天记录、联系方式等凭证,以便作为维权证据。
员顺兴还表示,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机时,家长应对其进行监督,或与孩子一起使用手机,参与孩子的世界。 正值暑假,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免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