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地母。土能生万物,而民以食为天。祭祀后土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祈求和心理期盼,也是对土地的敬畏和崇拜,更是蕴含着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的祈祷。 生活在高天厚土之间,人们感念日、月、星、辰的照耀,更感念大地母亲的包容、承载。因为有了大地,人们有了衣食住行的依靠和源头。几千年来,人们深知大地母亲的恩情与厚德,以各种庄严、神圣的仪式,祭祀大地之神。自轩辕黄帝始,人们选址于黄河岸畔、汾阴脽上,建起了万荣后土祠。 如今,后土祠、秋风楼几经变迁,巍然屹立河畔,注目着人们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9月9日,秋雨蒙蒙,作为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万荣展会场之一的后土祠景区,现场工人干劲十足、热情高涨,这座千年古祠一派生机。
当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地母。之后的尧、舜二帝曾派8人专管,禹、汤、周三王,每年在此祭地。从汉代到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来汾阴祭祀后土。土能生万物,而民以食为天。 祭祀后土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祈求和心理期盼,也是对土地的敬畏和崇拜,更是蕴含着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的祈祷。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土地承载了从古到今人们的希望。为了让土地增产,千百年来,人们在黄土地上苦苦耕耘,祈盼着粮食丰收和生活富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让耕种变得简单、高效,化肥的使用和灌溉技术的更新,让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过度开发、滥用化肥,使得土地板结、酸化等土壤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我市实现了在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情况下,农用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的成绩,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市耕地质量等级4.83,远超于全省6.11的水平。”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陶国树告诉记者,运城人对于土地,已经从一味索取转变为齐心呵护。
除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全面提升,技术支撑更是关键。运城全市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项目支撑建设高标准农田,进一步优化、推广、普及土肥水集成技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 主要以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从而实现土、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个实验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亮相河东,通过观摩带动、示范展示、新媒体宣传等方式,以极快的速度,让农民掌握新型实用技术。
“这几年实施精准施肥,我家80多亩小麦,亩产量从以前的35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500公斤左右。”盐湖区席张乡席张村村民李海霞高兴地说。村里现在有专门的技术站,指导村民科学种麦,土肥上实行“测土配方”,根据土地具体情况,调整肥料结构,精准按需施肥。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比以前大幅度提升。
果业是运城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在万荣皇甫陈闫苹果示范园区,技术人员利用移动端实时监测土壤的氮磷钾含量、PH酸碱度、有机质等数据。该园负责人宁会民说:“这套土肥检测系统对我们帮助很大,为整个农事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在建设的盐湖区泓芝驿镇王过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一排排微喷管、微喷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田垄间,如诗行、如画卷。
村民霍民娟家中的28亩梨树,以前跟大家一样都是粗放管理,施用大化肥,大水漫灌浇地,土壤有机质被破坏,导致梨的品质下降,价格上不去。 这几年,使用有机肥后,梨的品质大幅提高,客商给的价格自然也高了。今年又实行了滴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既节水又省人力。
近10年来,运城市已建(在建、立项)高标准农田454.1万亩。 从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运城市承担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
俗话说,“人不亏地,地不亏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耕地,土地肥了好种粮。 作为农业大市的运城,已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产业化特色、促进农田增产增收、优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们以爱护、保护、修护土地的精心与细心,表达对后土的崇敬与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