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运城头条 文化头条 查看内容

永济籍著名琵琶演奏家张棣华琴声报国 心怀故乡

2020-9-25 10:06| 发布者: 社区1号| 查看: 187| 评论: 0

摘要: 大型民族交响乐音乐会《关公颂》9月15日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二日,来自北京、西安、成都、太原等地的专家在运城召开座谈会,就《关公颂》的演出效果及取得的艺术成果等进行研讨。 “听了这场 ...

永济籍著名琵琶演奏家张棣华琴声报国 心怀故乡

大型民族交响乐音乐会《关公颂》9月15日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二日,来自北京、西安、成都、太原等地的专家在运城召开座谈会,就《关公颂》的演出效果及取得的艺术成果等进行研讨。  

“听了这场音乐会我非常激动。虽然常年居住在外地,但我是运城人,准确说,是永济卿头镇西安头村人。

关公的故乡就在运城,所以河东地方特色的音乐一出来,我对故乡的情感就难以自控。”著名琵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张棣华说。

据《关公》作曲者景建树介绍,琵琶协奏曲原本是为著名青年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强量身定做的。

永济籍著名琵琶演奏家张棣华琴声报国 心怀故乡

张强祖籍永济,让河东人演奏关公,最适合不过。张棣华正是张强的父亲,会上谈到看完这场音乐会的感受时,他几度哽咽落泪,其真情坦露,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永济籍著名琵琶演奏家张棣华琴声报国 心怀故乡

会后,张棣华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艰苦条件,成就音乐梦 张棣华1937年出生于永济卿头镇西安头村。在那个动荡年代,生活十分艰辛,他在村里祠堂中读了4年小学,之后又到金井读了两年高小。与音乐结缘,是他上初中的时候。

1950年,张棣华小学毕业后,跟随堂兄到西安上学,就读于西安市第五中学。从小喜欢音乐的他,那段时间开始学二胡,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摸索。 

1953年,张棣华初中毕业后,赶上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前身)附属中学美术系和音乐系招生,便靠着自学的二胡技艺进入该校音乐系,成为第一届音乐专业的学生。

学习音乐是否是天赋使然?张棣华说,哪有什么音乐天赋,当初单纯是因为爱好、因为喜欢。如今看来,兴趣真的就是最好的老师。 

进入学校后,细分专业,老师询问张棣华想选什么专业。张棣华原本想着,既然是以二胡专业考进来的,那就还选二胡。但老师告诉他,学二胡的人太多了,还是换个专业吧。他便根据系里的安排,跟随北京来的老师张宝义改学三弦。

在学习乐器这方面,早有“年箫月笛当日笙,三年弦子不中听”之说,意思是弦子难学,三年也不一定能学出个样子。但那时的学生讲的是服从老师安排,张棣华便学起了三弦。他真正开始接触琵琶,是在附中毕业以后。 

1956年,院系调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有意与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当时的老师觉得张棣华三弦学得还不错,建议他可以尝试学一学琵琶。于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张棣华来到江苏无锡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跟一位老教师学习琵琶。 那是19岁的张棣华第一次接触琵琶。可学习不到一年,因为历史原因,两校不再合作,原本要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的老教授也取消了北上的计划,张棣华只能中断在无锡的课程。

当时的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辗转到上海继续学习琵琶,一是回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他不愿远赴上海,便回到了西安。  

那个年代,琵琶在江浙沪一带比较盛行,在北方却少有人弹,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也没有专业教授琵琶的老师,直到1958年上半年,才从北京调来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是平湖派,张棣华至1959年毕业前,一直跟随老先生学习琵琶。  

当时,琵琶演奏有四大流派,分别是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和汪派。其中,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其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

此次《关公》琵琶协奏曲正体现了动人心魄的气势。 以前学习条件艰苦,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教材。学院里琵琶教学老师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教学全靠老师口传心授。

在江苏无锡时,教张棣华学琵琶的老师一个月中,前半个月都在外面忙,只有后半个月才回到学校代课。上课也很简单,如果谱子不全,只有第二、第三段,那么那半个月就只能学这两段。授课时,老师先弹一遍,学生没听懂,就接着再弹。

第二天上课,大家一起弹,发现有不对的地方,便再弹一遍。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全靠悟性。张棣华说:“当时所有学生中,我是最笨的,没有天赋,就只能靠勤奋。勤能补拙,努力钻研才能学有所成。”老师所传授的这些零碎知识满足不了张棣华对于知识的渴求,因此只要有空,他就钻到资料室查找乐谱,一遍又一遍听黑胶唱片。

当时没有打印机,他便自己抄谱子,抄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乐谱知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张棣华像海绵吸水一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音乐知识,在音乐的世界里不断探寻、摸索。  

音乐是美好的,但学习音乐却是件苦事。“特别是弹琵琶,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别人知道,三天不练,天下人都知道,足以说明天天练习对于演奏者的重要性。”张棣华说,没有兴趣是坐不住的,“我喜欢弹琴,弹琴就是我的爱好。”张棣华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音乐的酷爱,苦心钻研,一遍又一遍地扎实练习,为他以后在琵琶演奏方面的卓越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丹心育苗,桃李满天下 张棣华跟学校的缘分远不止于此。1959年从西北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本校任教。在长期的琵琶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钻研琵琶教学规律与演奏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琵琶演奏者。 

张棣华退休以后,仍有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学生向他求教,他也被返聘担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硕士生导师。今年已83岁的张棣华说:“前年,我带了一个太原的研究生,那是我的最后一个学生。” 从上学到工作,再到退休,张棣华大半辈子都在学校度过,他的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不少运城的学生知道他这次来参加研讨会,都赶来看望他。 说起老师,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师、张棣华的学生陈富国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便是“慈爱”。

在陈富国眼里,老师在教学方面专业过人,在私下里平易近人、爱生如子,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和善。  

张棣华离开运城到西安求学,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学习资料,高中毕业才开始学习琵琶……因为经历过这些,推己及人,他十分体谅学生的不易。一些学生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张棣华每次都盛情招待,而对于学费,他却闭口不提。在他看来,教学是个良心活,学生大老远来向他请教,这已经十分不易。  

“每次有学生来他家里,他和师娘都会为大家备足吃喝;有学生晚上走不了,老师就让他们在家里住下;每次走的时候,还要问大家路费够不够,一定给学生带足路费……我跟着张老师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都是我亲眼见过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谈到老师,陈富国依然充满感动。  

陈富国是在陕西戏剧研究院上班时,机缘巧合之下结识张棣华老师的。他说,跟随张老师学习时,仍没有专业的教材,于是张老师自己编写了曲谱和材料,并用油墨打印出来,方便学生学习。陈富国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总共是四本,《琵琶曲集》上下册、《琵琶教材》上下册。对于这些来之不易且绝无仅有的教材,他视若珍宝,时刻带在身边。 张棣华不仅对学生如此,对身边的人亦十分亲近。来运期间,不管他走到哪儿,都有学生陪着。他身上流露出的那种谦和、善良的气质,让人如沐春风。

祖孙三代,同奏琵琶曲 在张棣华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张强走上了音乐道路。张强6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随父亲学习琵琶,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师从吴俊生、李光华等先生,因为琴艺过人,成为琵琶演奏界之翘楚。

多年来,张强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继承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民族音乐的创新与西方音乐的融合,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不断尝试新的演奏形式和音乐作品,在琵琶演奏界影响颇大。 不仅如此,张强还参与了《三国演义》《笑傲江湖》《大宅门》等多部影视作品的音乐录制。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的张强与父亲一样,培养了不少琵琶演奏高手。此次担任《关公》琵琶协奏曲主奏的张雅迪便是他的高足。而担任第二琵琶手的张玮祺则是张强的女儿、张棣华的孙女。

本来要担任琵琶独奏的张强因故未能来运,张棣华和孙女一起回到运城,表达对故乡关公文化的崇敬。他们虽然没有同台演奏,但人们从张棣华先生激动的泪水中,仿佛看到了祖孙三代同奏家国情怀之曲的画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论坛精选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