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村里有了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看,巷道内不再是污水横流,冲水式厕所卫生方便,乡村越来越美的愿景就要实现啦!”2020年10月21日,河津市小梁乡刘村村民武淑萍高兴地说。 近年来,河津市抢抓全省农村污水综合处理试点县(市)机遇,探索完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主动”治理路径,先后投资近4.9亿元用于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奋力蹚出一条农村污水治理新路。 把好“三关”,破解污水“收集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的“基础工程”,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工程”。污水能否有效收集,是治理的关键环节。河津市强化顶层设计,把好“三关”,破解污水“收集难”。
严把选点关,按照沿汾村优先、水源村优先、中心村优先的“三个优先”原则进行布点; 严把规划关,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村庄布局、污水总量等因素,聘请专业团队精心规划; 严把工艺关,根据场地、污水排放量、水质要求等因素,采用接触氧化法、微生态滤床等工艺,确保“治有章法”,处理后的中水水质达到国家与地区要求的相应标准。
黄村生活污水处理站,位于该市城区街道黄村村南。这里绿草茵茵,环境优美,服务区域辐射黄村、东黄村、卫庄村。3个村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汇集到处理站,通过微生态滤床工艺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 用好“三资”,破解资金“筹措难” 资金问题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最大瓶颈。河津市创新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向上争资。作为全省农村污水综合处理8个试点县(市)之一,河津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国拨资金2000万余元,用于前期9个污水处理站建设。
自行筹资。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领作用,配套投入1200万余元,同时在5个村实施污水管网自行建设试点,群众自筹支管网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末端资金压力。
多元融资。采用PPP模式与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省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撬动社会资本2.1亿元,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河津市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PPP一期项目,建设18座污水处理站,敷设主管网201.7公里,涉及54个村,日处理污水6000余吨,成为全省第一个连片治理,第一个集投资、建设及运营为一体和第一个财政部入库并开工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目前已基本实现全线运行。 抓好“三化”,破解日常“运营难”
污水治理,重在运营,贵在长效。河津市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在规划阶段就统筹考虑后续运营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运行保障。 运营维护专业化。明确污水治理设施产权归属和管护责任单位,运行费用由群众出一点、村里筹一点、政府补一点,由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河津公司管理运营,实现长效管控。
水质监控常态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门定期抽样巡检,确保污水集中处理后全部达到山西省地方标准一级或地表V类水质标准。
群众受益全程化。由社会资本方出资购买劳务,一期项目用工1800余人,为群众创收4000万余元;配套建设农村老年洗浴中心10个,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农田灌溉、企业生产,每年节约开采地下水300万立方米,真正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探索实践,形成“三个三”治理模式
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河津市形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三个三”治理模式。实现从重面子、轻里子向面子里子并重,从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向政府引导、群众自发,从财政投入向财政撬动、社会融资的“三个转变”;推行城中村、厂郊村、纯农村“三种模式”;达到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改观、生活习惯改变的“三个成效”。
清流绕村过,环境更美好。河津市将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要过半、三年全覆盖、四年再巩固”的目标,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局,坚持干在实处推项目、勇立潮头树标杆,确保2021年年底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同时,积极申报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面谱写乡村振兴河津篇章。(薛俊杰 武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