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时间,服务贷户2000多人,发放贷款3亿多元,收回率100%,为农商银行创造效益3000余万元……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运城市稷山农商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黄东杰,而他的第一学历只有高中文凭。 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黄东杰说:“也没有啥诀窍,只要不怕艰苦、不怕辛苦、不怕吃苦就行。” 借款人逃了之后 2009年,在稷山县农村信用社干了10年临时工的黄东杰,借全省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政策的东风,通过系统内组织的考试、考核,成为一名正式的农信员工。 为了这一天,第一学历只有高中文凭的黄东杰,通过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还捧着业务书籍苦苦学习了3年,接连考了3次。
捧着期盼已久的“转正”合同,已经35岁的黄东杰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金饭碗”,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他上班的地方名叫蔡村,位于稷山县最南端,与河津市交界,属于交通不便、地域偏僻、经济落后的偏远乡镇。
作为客户经理,黄东杰当时“管”5个村子。每天一上班,他就背着挎包、装上笔记本,挨个村转。见人就说:“我是咱蔡村信用社的,你需要贷款吗?需要的话找我。” “一开始走村串巷时,因为面生,老有狗朝我吼叫。后来走得熟了,狗见了我都不叫了。”黄东杰笑着说。
5个村子里,记在他本本上的“熟人”就有2000多。谁家想贷款,谁家该还款,他心里一清二楚。
当时,底史村有个借款人开车不慎撞了人,逃出去躲债了。 黄东杰听说后,立即赶到借款人家里了解情况。见到借款人的父亲,正当黄东杰不知该如何安慰老人时,老人却说:“你放心,咱做人讲诚信。孩子贷的款他不还,我还!” “就凭种地,老人把几万元的贷款全部还上了。”这件事给黄东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次下乡,都要绕道过去看看老人。几年后,老人不仅还完了外债,还把在外躲债的孩子找回来处理完当年的债务问题,并成了家。
2010年,老人看到鸡肉行情好,就想养鸡,但是却拿不出本钱来。体察到老人的难处,又敬佩老人的诚信正直,黄东杰主动上门,为老人发放了两万元小额贷款。老人凭着吃苦耐劳,当年便收获颇丰,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将剩余的钱又存到黄东杰所在的蔡村信用社,几年下来,老人已先后找黄东杰存了几十万元。 “丢了官”之后 由于业绩突出,2011年9月,黄东杰被提拔为蔡村信用社副主任。虽然“当了官”,但黄东杰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有空就往村里跑。
2018年4月,由稷山县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的稷山农商银行实行竞聘上岗,所有支行行长、副行长都要重新竞聘。那段时间,黄东杰母亲病重,就没有参与竞聘,他重新成为蔡村支行的一名普通客户经理。“卸了官”,不少人觉得黄东杰这下肯定就“泄了气”。 没想到,他跟个没事人似的,还是一如既往地整天奔忙在各村,业绩照样全县领先。
2018年5月,组织上把黄东杰调回县城的兴稷信用社。可是黄东杰放不下蔡村的父老乡亲,2019年6月,又向组织申请重新调回蔡村。为这,不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他“犯傻”。 黄东杰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在乡下和农民打交道更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那时候,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稷山农商银行帮扶的村就在蔡村乡的坑东村。村里有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姓黄,一家4代、9口人住在一个连院墙都没有的破房子里。祖辈年迈,父辈也50多岁了。两个儿子,老大轻微智力障碍,老二待业在家。看着一家的光景过不成样子,老大媳妇几度闹着要离婚。
眼看这个家庭到了破裂边缘,黄东杰决心用金融的力量帮他们一把。他为这家人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用于扩大农田投资。“敢给他们放贷,主要是看中一家人都比较诚信,种庄稼很实在。”黄东杰说。
靠农商银行的贷款,老大把家里9口人的地全部种上了玉米,玉米收了再种小麦。农闲时候,他就和妻子、弟弟到县城的企业打工。黄东杰每个月都要去他们家转一圈,看看庄稼长势,聊聊打工情况。 每次去,一家人都很热情,总拿出家里好吃的要招待他,每次他都婉言谢绝。
如今,这家人已经盖起了3面、12间砖瓦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而已经46岁的黄东杰,仍然像刚刚“转正”那会儿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热情,也保持着所放贷款“无一笔逾期、无一笔欠息、无一笔不良”的“三无”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