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居民小区渐渐兴起了一种服务居民的社区食堂。这种食堂往往面积不大,但价格实惠、用餐便利,既能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能减轻上班族的家务负担,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在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生态下,社区小食堂也算是“细分化”的又一业态创新。与社会化餐饮相比,社区食堂公益属性较强,“微利惠民”是其主要特征,既是最大的差异化所在,又是关键性的生存之道。与机关食堂的大量补贴相比,社区食堂又属于市场主体之一,同样需要在市场的竞争中找出路、谋发展。在走市场化之路的同时,最大化体现公益属性,对社区小食堂是一种挑战,对公共服务措施的落地落实也是一种检验。
从优化公共服务的要求来说,也亟待社区小食堂此类的触角延伸和民生惠及,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满意的餐饮服务。这既是公共服务的追求目标,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民生福祉涉及每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理疗、康健、看护、家政等各种现实性需要和差异化需求,值得认真面对和积极解决。
从之前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经验来看,仅靠公共财政或社会捐赠来解决,实现全面的公益化并不现实,也难以为继;而走纯粹的市场化之路又跟既有的市场化餐饮完全一样,消费受众承受不了成本,也很难活下去。而以公共政策作为导向,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撬动市场参与,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能实现政府、商家、市场和消费者多方受益的格局。若非如此,社区小食堂的发展前景就难言乐观,民生诉求的满足与解决也就难以找到出路。 (唐 伟) 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学校食堂的营运就是一个典范。学校在经营场地供给、租金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又配套一些其他经营性活动以增加收益,让学校食堂经营者打包开设超市、小卖部,管理学校其他公共场所以获取收入等。 在社区小食堂方面,也必须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多一些市场化的思维和方式,尊重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路子,不断提升社区食堂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在质量与效率兼顾中更好地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