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让群众出行更方便;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移民新房漂亮别致,让贫困户住着更安心……这一幅幅农村新貌,正是运城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成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方略,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目标,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坚持高位推动 压实脱贫责任 2020年12月4日,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深入平陆县,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实抓细脱贫攻坚收官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一年来,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遍访61个扶贫重点乡镇,走访贫困村36个、入户78家,当场指出问题、就地研究解决。运城市市长储祥好多次深入贫困村,指导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快旧村腾退拆除和复垦复绿。 运城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胜脱贫攻坚战持续发力。先后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市委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推进会议、领导小组会议、督导工作会议等20余次,运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十余次,定期研判分析工作进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科学的决策指挥。我市强化党建引领,抓党建促脱贫,全市整顿提升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6个,为59个贫困村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持续推进“普通党员进党校”,已组织8万余名农村党员进入党校接受党性训练。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长、跨度广、难度大的持久仗,要打赢这场仗,必须要有一支不畏困难、信念坚定、作风过硬的“铁军”。 运城市充分发挥干部驻村帮扶主力军作用,坚持“红黑名单”“双月评议”“季度交流”等机制,2020年围绕省“十个清零”行动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在全市帮扶干部中开展了对标检点专项行动,明确了村级、户级两个层面十大类60项指标内容,动员各级帮扶干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检点核实信息数据、工作资料、帮扶成效,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累计走访14.5万户,排查解决问题2011个。 同时,运城市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办好群众文艺大展演活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诚实劳动、主动脱贫的良好风气。广泛宣传先进典型,讲好“我的脱贫故事、我的扶贫故事”。一年来,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全市脱贫攻坚信息3500余篇。其中,中央级媒体450余篇,省级媒体740余篇。鼓励各地开展创建活动,通过举办星级评比活动、创办爱心超市、设立孝善基金等,引导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克服惰性思想,积极投身发展生产。 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脱贫成色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时隔不到3年,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山西考察,叮嘱要做好剩余未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致贫风险边缘人口的工作,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 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得再彻底一些,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才能确保脱贫质量高、全面小康成色足。运城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国家、省脱贫成效考核和各级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梳理问题清单,逐项对账销号,全面检点提升脱贫成效。督促指导各行业部门先后出台了十余项专项机制,认真完成了省委第四巡视组反馈的六方面19条问题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七大类384条问题的整改任务,并接受了省委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2020年7月下旬,垣曲县接受国务院脱贫成效中期督查;9月底,平陆县国家脱贫成效普查和4个省定县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调查顺利完成;12月中旬,平陆县、闻喜县分别接受了国家脱贫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和媒体暗访。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求长效,致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运城市聚焦群众持续增收,对贫困村主导产业精准研判、科学定位,为每个贫困村拨付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协调投放扶贫小额信贷5.4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86.2%;强力推进消费扶贫,认定产品281个,对接供应商98个,销售额达16.9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收入10380元,比2019年(8175元)增长26.9%。
要摘“穷帽子”,先得拔“穷根子”;要拔“穷根子”,先得解民困。运城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台账,逐项整改,共排查完成58个饮水安全问题村整改工作;实施完成1233户、355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62户、2178人)危房改造任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以上;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40839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全市救治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82378人,救治比例99.99%,贫困人口住院综合保障比例90%以上,“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实现静态清零、动态保障。深入开展返贫监测预警,共排查确认监测不稳定户3015户、8370人和边缘易致贫户1102户、3032人,出台了《运城市返贫预警监测和分类帮扶办法》,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落实综合保障政策,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每人每年5267元,将符合条件的“两类户”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通过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小额信贷,给予产业就业扶持。目前,已全部解除致贫返贫风险。
补齐基础短板 确保乐业增收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一户户贫困家庭脱贫增收,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去年以来,全市抓重点、解难点,创新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有效集中力量,优化配置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高质量迈进。
“由于我身患疾病,不能下地干活,多亏了各级领导的大力帮扶,介绍我到家门口扶贫车间务工。一年下来,工资大约有1万元,再加上低保及其他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永济市城北街道西信昌村低保户代建锋感慨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只能治标,“造血”方能治本。运城市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和“五有”要求,坚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市级财政继续坚持每年每个贫困村拨付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同时,拓展扶贫小额信贷,2020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4亿元,完成省下达投放计划的186.2%,有效缓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不断壮大带动主体,依托2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1.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力推进粮食、干鲜果、蔬菜、食用菌、烟叶、中药材、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八大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村主导产业“全覆盖”;不断密切利益联结,采取务工就业、订单生产、产品代销、资产租赁等方式,建立契约型、股权型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利润分配的模式,建立寄养托管、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就业是实现快速脱贫、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结合脱贫攻坚实际,根据中央、省有关政策措施,运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抗击疫情支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若干措施》,制定了20条具体激励措施,千方百计帮助群众稳岗拓岗。促进劳企对接,协调推进13家扶贫龙头企业、219个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吸纳就业1.6万人。部署实施劳动力就业“春风行动”,组织“铁公机”点对点输送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利用平陆利丰职校、万荣齐家职校等基地,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贫困劳动力培训2.2万人次,取证率84.8%。开发公益岗位,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疫情防控、村务管理等岗位吸纳就业8323人。截至2020年12月底,贫困劳动力就业101202人,占上年88554人的114.3%,特别是部署开展“绿满运城”行动,全年植树造林32.2万亩,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1.1万亩,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种植、管护等就业岗位2920个。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激发了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运城市围绕解决“人钱树房地村稳”7个问题,按照省委“六环联动”要求,狠抓落实,实行工期倒排、责任倒逼。全市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39459人,涉及10个县、84个乡(镇)、1015个行政村,共建成101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2020年,运城市政府狠抓搬迁入住和拆旧复垦,全程督导落实,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盯拆旧复垦、设施配套、社区治理、社会融入、产业扶持等工作,采取实地暗访、通报约谈、限期督办等办法督促推进。9月底,集中安置点实际入住率达100%,391个深度贫困村腾退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全部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运城市将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全市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孙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