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流行不衰的国民问候语“吃了吗”,说明了“吃”的重要性。从高产农业的“吃饱肚子”到绿色农业的“吃得安全”,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吃”的追求。然而,当绿色农业逐步走向普及化的时刻,人们却又陷入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认为的“隐性饥饿”,一方面某些营养过剩,另一方面,某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却依然缺乏。现代医学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解决“隐性饥饿”,功能农业应运而生。这次,人们追求的是“吃得健康”。功能农业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达到营养化、功能化,从而具备某种保健功能性,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所需要的钙、铁、锌、硒等,进而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抵御癌症、延缓衰老的目标。功能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而诱人的方向。2017,对于山西来说,发展功能农业的号角已吹响。刚刚结束的中共山西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推进功能农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产业调强、结构调优。”这是省委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根据山西省情大力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的决策部署。理清发展思路:山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环顾国内外,发展功能农业已悄然兴起。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较早重视农业功能性研究与建设的国家,广为我国观众熟悉的韩剧《大长今》简直就是一部食药同源的普及剧……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硒谷科技公司,在我国最早系统开展功能农业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实践。到2015年9月,安徽省已有6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功能农业技术,累计种植功能农产品面积达4万余亩。早在2013年,江西就有了绿万佳生态功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富硒皇菊、富硒大米、富硒鸡蛋等。2016年9月18日,首届湖南功能农业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2016年12月3日,广西富硒农业发展暨第二届富硒功能农业学术论坛举行。富硒产业开发的著名专家学者、研究团队、顶层组织者,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先进的开发经验。就山西而言,发展功能农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众所周知,山西农业立地条件差,整体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困难。干旱少雨、山多沟深是制约山西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全省现有耕地中,旱地面积占80%,其中还有43.66%的坡耕地,这些瓶颈和劣势,制约着山西农业做“大”,恰恰利于山西农业做“特”并进而做强。山西省农科院副院长王娟玲告诉记者:“山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省委发展功能农业的决策部署符合省情、契合民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打开了发展功能农业的新思路,这样就把山西农业的劣势转化成了一种独特优势。”劣势转化成优势,正是因为沟壑纵横,才使山西成为“杂粮王国”“黄金养殖带”“优质粮果带”;正是因为山高沟深,才形成山西生产绿色、健康、生态食品的天然屏障;正是因为居深山、产量低,坡地面临施肥难、铺地膜难的特点,所以才更有机会走绿色、高端的路子。“山西的小杂粮优势就属于‘人无我有’”,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管理学博士郭卫东说,“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物以稀为贵,这是发展功能农业的基础。”的确,我省小杂粮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20多种,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这些小杂粮营养丰富,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功效。抓住这一特色,积极发展功能农业,加快开发一批功能食品,也就牵住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牛鼻子”。诚如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米俊所言:“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功能农业。功能农业是普惠民生的潜力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发展功能农业符合山西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崛起的战略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战略机遇,在推进功能农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当前,我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人们慢慢学会了经营生活、享受生活,尤其是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非常迫切,功能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西功能农业发展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取得重大突破。在山西这片具有复杂地形、多样气候和悠久农耕历史的土地上,功能食品还有很多。钙果,又名欧李,一种灌木果树,果实富含生物活性钙。在我省境内太行山、吕梁山等多个山脉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属于药食同源植物。生长于乡宁、翼城一代的翅果,种仁中蛋白质含量为32.21%,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藜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食物,而我省的静乐县就是藜麦之乡。那么,如何在推进功能农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从“小散乱”,走向“高大上”。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赵旭强认为,必须抓住机会,打造功能农业引领区,以“功能食品 功能农业 休闲度假 养老养生”的链条供应模式,形成功能农业的强势品牌。他说,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只有有了稳定的基地供应,经营成本才能降下来,功能食品才能最终走上市场化和大众化的道路,也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当前,一些功能食品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依然停留在粗放阶段,没有进入市场化的高效运作。粗放经营模式必然导致产品的需求链和供应链无法对接,无法形成品牌的集聚效应,进而制约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没有市场,必然导致低收益,低收益就不能吸引足够多的种植户。而分散化种植难以市场化,更难以高端化,也使市场商品化成本特别高。因而,功能食品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彻底告别“小散乱”,走向“高大上”。对此,郭卫东也深表认同,他说:“功能食品一定要树立品牌、大力宣传。当前就是要做强做大一些功能食品龙头企业,培养一批领军企业和集团,放大品牌效应,因为品牌效应可以引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就像说到手机,人们会想到苹果、华为;说到汽车,想到宝马、奔驰一样。酒好也怕巷子深,所以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沁州黄、老陈醋、苦荞茶等已经具有知名度的功能性农产品为主,带动其他功能性农产品的宣传,逐步形成山西功能性农产品系列品牌,引导市场消费。”令人欣慰的是,山西省中药材领导小组已经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中药材功能食品及药食同源项目,按照“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筛选条件,最终从40个项目中确定16个重点项目,打造像王老吉、加多宝一样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形成发展合力:围绕发展功能农业,力抓政策制定、结构调整、财力投放、科技创新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形成发展合力,才能实现重大突破。山西红枣、核桃、老陈醋、黄芪等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现在却面临着营养价值高、市场价值低的现状,农产品加工业多数处于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明显偏少,科技型的功能性农产品更少。作为省人大代表,王娟玲这些年考察过不少农业企业,许多农产品的粗放式加工让她感到心痛,深加工几乎是一张白纸。如何使我省的功能农业蓬勃发展,成为未来市场上康养产品的主力?王娟玲认为,发展功能农业必须形成合力。市场研究人员要深入研究需求侧;科技人员要依靠科技力量,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加强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发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提升农业效益;更重要的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支持必须向发展功能农业倾斜。发展功能农业,还必须依靠人才支撑和相关的优化政策。郭卫东认为,功能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决定着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功能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需要对标世界前沿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理念,在基础设施、农田管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品质追溯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功能农业标准化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功能农产品的品质统一,才能打响山西功能农业的品牌,提高功能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更多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要从以前的增产量、保面积向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和提高质量效益转变。要通过设立基金、担保、贴息等途径,为资金顺利投向功能农业提供政策保障。”2016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功能农业奠基人赵其国和尹雪斌博士合著了一本书《功能农业》。书中预测,功能农业的未来十年,将是黄金十年。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这预示着,未来中国将有望培育80—100个功能农产品的“单品冠军”企业。如果说,以前山西的功能农业发展处于初创的、自发的状态,那么借着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的强劲东风,随着山西“农谷”建设和山西科技农业生态圈的形成,山西的功能农业必将进入一种自觉、快速的发展状态,会带来“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人民增寿”的效应。 (天虹创惠网转载于运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