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进腊月就盼着回家,真想父母和孩子。等再挣几年钱,我还是回村里干点什么。”近日,回家过年的绛县横水镇柳泉村村民程景雷说。截至目前,他在北京卖早点和刀削面已7年有余。靠外出打拼挣的钱,他先是在村里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紧接着又买了一辆小轿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柳泉村有2800多口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在1300人左右,是一个外出务工的人口大村。多年来,柳泉村“两委”紧紧抓住外出务工人员的诉求,以服务为抓手,对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做了“迎”和“送”两方面的工作,即对想回乡创业的创造以合适的条件“迎”回来创业,对想出去的劳动力则联系合适的地方“送”出去就业。村民崔国平就是“迎”的受益者。他之前在外做馒头生意多年,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和积蓄后想回村里创业。村里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跟他商量多次,最终决定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为他联系了5名有创业需求的在外务工人员,投资400万余元建成了一个自动化的馒头厂。随后,崔国平等6人成立了公司,并为自家的馒头注册了商标。现在,馒头厂不仅运转良好,还解决了4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曾经村里的“有钱人”徐伟伟最近比较郁闷。他最早在山东打饼子,开始几年生意好,买了新房子。前年生意不好了之后,他去无锡打了一年工,觉得不行,后经人介绍又去佛山上了半年班,还是觉得不行。今年刚进腊月,他就回到了村里。村里知道他的情况后,正在帮他多方联系,争取过了年再将他“送”出去。在做好“迎”和“送”的同时,村“两委”一班人经过研究,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义务服务队,通过集体帮扶和结对帮扶的办法,对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进行帮扶,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每年正月,村里都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开一次座谈会,让那些赚了钱的谈谈经验和方法,也让大家互通一下各地的行情。村干部就是要做好这种穿针引线的服务工作,保证‘迎’得回来、‘送’得出去……”该村党支部书记袁德才说。 (天虹创惠网转载于运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