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核桃林在中条山下隆起延伸,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车走出永济驶向全国,一排排标准化科技大棚错落有致,一座座规模化养殖小区干净整洁……近年来,永济市针对农村实际,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不断促进农民增收,2016年该市农民人均收入达11640元,同比增长7%。春节一过,笔者就走进了永济市几个增收的典型村,访农户进农家,在沐浴浓浓年味的同时,感受到了广大农民千方百计忙增收的激情。从农家小院到文化广场,从设施暖棚到产业示范园,从传统农业到农旅发展,广袤的蒲坂大地,处处彰显出勃勃生机。现代农业:农民增收的金钥匙眼下正是大棚草莓成熟的季节,到大棚摘草莓、体验农事之乐,成为不少市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2月1日,笔者在城西街道翠丰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智能温室大棚蔚为壮观,棚内满目葱绿,脚下一垄垄草莓秧,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的果实,个个花艳果红,味美诱人。前来采摘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有的一家老小齐上阵,有的三五好友结伴来,感受休闲采摘带来的乐趣。这是该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致富的一个镜头。如何帮助农民找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永济市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思路,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围绕特色农业上项目,办企业,带农户,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帮扶机制上,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项政策、一套措施的“四个一”管理机制,在不断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对全市农业生产进行全新的、全方位的谋篇布局。结合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等要素,对全市农村进行区域规划,引导广大农民按区域分工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引导大型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示范村进行产业联接,通过村社互动、村企互动,提升了“一村一品”发展水平。目前该市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林果种植两大产业为主,粮食、食品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为辅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了镇街有产业、农村有亮点。民办、民管、民受益是永济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坚持的原则,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部门扶持、多领域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动力。位于城北街道的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丰格睿”商标,如今社员204户,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带动全市2500余户种植葡萄,面积达1万余亩,覆盖城北、卿头、栲栳等镇(街道);位于开张镇的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拥有“惠畅”牌商标,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良种棉两万余亩,帮助村民增收500万元,其加工生产经营的手工粗布等商品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位于韩阳镇的鹏展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5户,辐射带动了全镇20个村1000户种植红油香椿1万余亩,亩均纯收入4000余元……截至目前,该市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加工等多个行业的专业合作社入社达100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6万农户发展致富,“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在永济已经形成。农旅互动:农村发展的强引擎鳞次栉比的“老屋”是水峪口村的一大特色,油光的青石板地面,脚下潺潺的流水,深巷中弥漫着香味……春节假期,笔者走进水峪口古村落,上百种各色小吃呈现在眼前,稷山饼子、稷山酿菜、永济粉皮鸡、自酿米醋、老豆腐、万荣水疙瘩、莜面栲栳栳、小米煎饼、臊子面等特色传统小吃,令人食欲大开,让每一个游客都流连忘返,大呼不虚此行。“谁会想到一个穷山村,仅仅几年时间,就因为开发乡村旅游,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裴世峰是水峪口村人,在村内经营着一家碗团店,生意红红火火,每当提起村里的变化,他都竖起大拇指:“以前外出务工挣不了几个钱,现今在自家门口就能年收入20多万元!”水峪口村共3个居民小组,780余口人。近年来,为改变农业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的现状,永济市决策者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探索发展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农家乐。通过招商引资,采取企业化管理,建成了神潭大峡谷和水峪口古村两个旅游项目,将美景与现代元素、美食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古村在2015年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客流量突破200万,更创造了单日游客接待量达62000人次的发展奇迹,拉动收入上亿元,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农民创业就业,周边农村的种植养殖业和其他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该村农户或经营农家乐和商铺,或在景区和古村打工,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人数达460余人,占到总人数的60%以上,初步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钱挣”的致富目标。水峪口古村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永济开启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今,永济以农旅互动为支点,激活乡村山水生态优势,撬动被低估的农村农业产业,“短板”变“卖点”,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考虑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美丽乡村和旅游开发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普救寺脚下的西厢村、王官峪风景区坐落的王官峪村、万固寺脚下的西姚温村、尧王台脚下的介峪口村……这些依托景点建设发展自身魅力的小村庄,正在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加强包装策划,成为永济全域旅游版图上的新亮点,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劳务输出:进城务工的好路子“出门在外打拼,一要靠诚信,二要靠勤劳,你们要坚持走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目前,永济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希望你们在外增收的同时,把首都的精神文明也带回家!”今年1月6日,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利用课余时间,专程看望了永济在京外出务工人员代表时,对他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永济市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市,这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所产小麦粉醇香劲道,而包饺子、拉扯面的传统面食手艺农民家家户户都会。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市个别头脑灵活、意识超前、敢闯敢干的农民开始“下海”。他们充分发挥家乡“面食”手艺高超的优势,外出经营扯面饺子馆,不少人一年下来在家里盖起了新房,成了村里的万元户。看到做扯面和包饺子的手艺能挣钱,许多村民也加入了外出大军,就这样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短短20年间,在外开饭店的永济农民就达5万人之多,在外拥有店面的1.5万余个,辐射带动周边劳动力10万余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北京就有2万余户,他们大多分布在北京四环到五环之间,以小型饭店为主,服务附近小区居民,年收入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永济扯面饺子”的品牌也越叫越响亮。今年三十出头的张营镇永宁村村民廉海潮,从1995年开始就和父母在石家庄开饭店,是永宁村最早外出开饭店的村民之一,也是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如今,他在天津经营的饭店年收入达30万元。外出开饭店不但让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畅通了渠道。永济市市长孙中全说,近几年永济市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开饭店,政府采取多种服务方式,为外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创造就业条件。一是成立了永济市餐饮协会,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强化行业诚信建设,多面发力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异地维权、投资成本、管理经营等问题。二是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帮助农民解决因常年不在家而出现的田地纠纷、债务纠纷和邻里、家庭矛盾;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还对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提供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对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全面详细的统计、摸底,及时掌握外出农民动态,对外出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外出就业的本领。同时,每年春节前后该市都要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弘扬诚信经商理念,引导这一行业健康、快速、平稳、规范发展,做好做大做精“永济品牌”,在小饭店里作出大文章。 (天虹创惠网转载于运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