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组令人信服的数据: ——2016年,运城市共接待游客5324.76万人次,同比增长31.84%;实现旅游总收入434.39亿元,同比增长32.89%;已经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1月至3月,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9.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2%;实现旅游总收入74.49亿元,同比增长23.72%,延续了高位增长的良好势头……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既是我们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题中之意,更是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项目支撑,实施营销带动,努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补短板,做好顶层设计 李家大院、大禹渡景区、运城盐湖、新绛龙兴寺和绛守居园池5个景区成功改制,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等8家景区改革加紧进行……自今年1月底,《运城市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实施仅3个多月,我市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13个国有旅游景区就已落地有声。根据既定目标,到今年6月底前,我市所有重点景区要完成管理权、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成立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旅游市场主体,真正实现经营的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 体制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带动能力不强,策划运作水平不高,配套服务相对滞后——这是制约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和重要“瓶颈”。 基于此,运城市致力于规划先导,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深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培育新主体,拓展发展新空间。经反复酝酿,于今年年初出台实施的《关于加快推进“三动三新”战略,建设“三市一中心”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围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运城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龙头引领,实施营销带动,强化综合配套,促进文旅融合,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意见》突出文旅融合、资源整合和保护为先,就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 2016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在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和高铁、机场等重点区域投放广告,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各县(市、区)分别列支300万至500万元,并上交市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使用。下一步,将继续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在加大资金投入、凝聚营销合力上下功夫。 与此相呼应,旨在强化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和组织领导的市旅发委也于3月28日应运而生。 目前,全市旅游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正在加快编制,对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布局、产品开发、要素集聚、市场拓展及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安排将更加清晰。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正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强力支撑。 抓重点,聚焦“全域旅游” 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中,我市的永济、芮城榜上有名。 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凡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的,享受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等国务院“八优先”一揽子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支持,将有力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 这既是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题中之意,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按照这一主导思想,全市“做点、铺线、连片”三管齐下—— “做点”:围绕节庆举办特色旅游,推出普救寺爱情节、五老峰登山节、舜帝德孝文化节、李家大院民俗节、神潭大峡谷美食节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旅游活动。同时在各个县(市、区)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计划用3年到5年时间,建设十多个特色旅游乡镇和100个美丽乡村。 “铺线”:根据景点分布情况,划出死海—关帝庙—五老峰—普救寺—鹳雀楼、李家大院—鹳雀楼—普救寺—舜帝陵、三湾天鹅—关帝庙—司马光祠—堆云洞等近10条精品旅游路线,确保游客来到运城有多样选择。 “连片”:成立散客旅游集散中心,以700辆客运车资源为保障,开出8条线路的“一日游”旅游直通班车,形成“班次频、线路广、景点多、购票快、车况好、服务优、价格低”的优势,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搭建集景点、旅行社、宾馆等要素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全市旅游连成一个整体,逐步迈向全域旅游。 下一步,我市将针对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利益分割的问题,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资源整合。一方面,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更新的思维和更宽的视野,把整个城市、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建设和运作,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做到景点内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一体化,城市处处是风景、乡村处处可旅游。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组建一批专业旅游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链条式发展。 强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今年两会期间,由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编排创作的小梅花版《西厢记》在盐湖会堂精彩上演。与由梅花奖得主演出的版本相比,这部戏增添了许多现代元素,演员面孔更加年轻靓丽,更加富有青春气息。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自然贴切、真实感人、诙谐幽默、细腻传神的表演,将观众们一步步带入剧情,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和叫好声。 加快打造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运城市四大班子领导及参加两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一同观看了演出。大家纷纷表示,剧目具有时代精神、民俗特色、河东风韵,适合在各大景区巡回演出,增加景区吸引力,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增砖添瓦、助力加油。 继2016年,举全市之力打造实景演出《梦回三国》后,今年,我市倾力打造的旅游版《天下西厢情》牛刀小试,即初露锋芒。 文旅融合,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才更名副其实。文旅融合,首先体现在名品、名作、名剧的打造上。这一方面,我市围绕河东历史文化名牌名片,着力实施“精品运城”行动。深入挖掘关公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善文化等特色优秀文化内涵,加快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歌舞剧《武圣关公》《花好月圆》为龙头,打造歌舞运城;以电视剧《公天下》为龙头,打造演艺运城;以河东文化系列丛书编创工作为龙头,打造书香运城;以书画摄影创作生产展示为龙头,打造水墨运城。同时,围绕文化产业,通过学习培训、交流活动、老艺人传帮带等方式,培育名人、名师、名家;瞄准“名企、名园、名村”,培育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1个至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至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努力促进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花之海·俏运城”春季旅游是我市美丽乡村游的重点项目,它充分利用运城市数十万亩果园每到春季百花盛开的独特优势,不仅成功培育起运城市春游踏青的旅游市场,而且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将致富。2016年“花之海·俏运城”活动期间,各县农民办起农家乐,大卖土特产,农家风味的麻花、油饼等深受游客喜爱,苹果、土鸡蛋、柿饼等农副产品一度脱销。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农旅融合,加快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房车旅游、体育运动等乡村旅游,规划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5个文化名村,20个特色旅游古镇名镇,永济水峪口、盐湖柏口窑、垣曲文堂村、万荣晋汉子农庄等100个乡村旅游名村。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产业转型升级之要、发挥比较优势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将继续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深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培育新主体,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