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数运城人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运城的重点水利工程引泗济运,这个被称为地下“红旗渠”的工程,彻底解决了当时的运城市区居民用水困境。时任运城地委领导高度评价工程建设主力军的运城地区水工总队(现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简称市水工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20多年过去,市水工局作为市水利施工行业唯一的“国家队”,仍一如既往地活跃在水利建设与抗洪抢险一线。尤其是2014年新班子成立后,他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内强素质,外拓市场,更是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俨然一支英勇善战的铮铮“铁军”。 机制改革,22个工程处缩减为3个 市水工局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编职工194人,退休人员95人。2014年4月,市水工局领导班子调整,大半辈子一直从事水利工作的董月旺成为水工局新的当家人。 董月旺过去在市水务局工作,对水工局了解一些,但刚到后还是被实际情况震惊了:每年必须开支的各种费用高达600万余元,单位长期负债运行,职工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办公楼破旧不堪,不能正常使用,机关常年在外租房办公;施工任务不饱满,有些工程处人员不能安排上班,职工利益得不到保证;经营管理松散,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全局员工人心浮动…… 新班子直面问题,敢于担当。2014年6月底,经过两个月的调查摸底,在确保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他们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重点解决迫在眉睫的等米下锅、管理不善问题。他们从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入手,加大任务承揽力度;强化过程控制,打造精品赢得市场。此次改革,管理科室人员减少四分之一多,工程处也由22个压缩到10个。 2016年5月,建筑业“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为适应水利建筑市场新形势,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市水工局再次吹响了持续深化改革的号角。当年11月,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市水工局出台了《2017年经营管理改革方案》。 董月旺告诉记者,这次改革,他们再次对工程处加以整合,工程处数量由10个缩减为3个,且实行划分区域经营,强化了成本管理和目标管理,保证设备购置增加,经济效益提升。“两次改革,人人涉及,看似惊险,但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实际操作顺利完成。”董月旺说。 增效显著,单位温馨受到员工点赞 “企业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只有持续提升管理能力,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单位向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迈进。”这是董月旺的思考,也是市水工局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方向。 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提质增效是关键。随着经营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市水工局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工程处管理、项目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强化“五位一体”(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技术)项目管理,实现资金集中管控,进一步理顺了经营管理链条,不仅收到了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实现了单位积累的“突围”。 2014年到2016年,市水工局中标承建70多个工程项目,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80%以上。3年累计完成产值3.45亿元,上缴税费1800万多元,固定资产增加100万余元。 单位效益提高了,职工工资及各项政策内补贴及时发放也有了保障,职工个人收入实现逐年增加。同时,办公楼的维修改造工程也及时付诸实施,2017年3月,市水工局结束了2013年开始的租房办公,“回迁”进整修一新的机关大院。 今年42岁的宁继军省水校毕业就分配进入市水工局,现在是工程一处的技术负责人。不久前的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上,他动情地讲到最近几年的感受:“前多年单位效益差,不得不在外打工。如今回来上班后,不仅收入有保障,更让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即使是退休员工,他们也感受到了市水工局近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水工局党总支原书记王彦青就是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多少年,根据政策应该由单位发放各种补贴,单位总是不能及时到位。从2014年起,这一状况彻底改变,根据政策应该有的补贴得到了及时足额发放,每年单位还安排给职工及退休老同志进行体检和发放福利,“我们退休人员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水工“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铮铮铁骨,危急时刻总是抢险主力 作为运城市水利施工行业唯一的“国家队”,市水工局三年来一直是我市水利抢险现场的当然主力。 2016年7月5日,盐湖区鸭子池水库告急,大坝出现3条纵向裂缝,当时正处于主汛期,鸭子池库容已达700万立方米,超汛限水位0.45米,超汛限库容400万立方米,水面平均高于相邻的盐池水面近8米。 面对险情,市水工局组织百余名施工人员立即进驻应急抢险工地,制定应急方案并付诸实施,围堰修筑、基坑排水、培厚加固、护坡护岸,加班加点地开展抢险工作。当时正值雨季,施工难度大,他们加强水情监控,科学组织施工,控制时间节点,各阶段施工任务均提前完成,不到一个半月就完成了施工任务,确保了主汛期的鸭子池防洪安全。 2016年7月22日,受上游来水的影响,汾河下游运城段水位不断上涨,1996年以来最大洪峰骤然袭来,平时夏季仅4个流量(立方米/秒)一下子猛增到495个,汾河新绛、稷山、河津段接连出现险情,市委书记、市长亲临现场指挥防汛抢险,新上任的省委书记骆惠宁牵挂险情,也专程赶到现场。 接到市防汛指挥部命令,董月旺带领20多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火速赶赴抗洪前线,协同指挥部专家进行抗洪抢险技术指导工作。按照骆惠宁提出的“水涨堤高,人在堤在”要求,分段值守,责任到人,指导守堤群众和官兵,紧急实施加高和培厚堤坝施工,使洪峰顺利过了新绛段和稷山段。 在汾河河津段的抢险更让董月旺难忘。当时的河津阳村乡境内,汾河堤坝全是沙土坝,堤身单薄,水位持续增高,洪水又直逼堤顶,堤后管涌随处可见,甚至出现可见裂缝。他们迅速调配机械设备加高培厚堤身,指导武警官兵抛投沙袋压堵管涌,处置及时得当,终使全段化险为夷。当时为防止出现溃堤人员伤亡,到了晚上,抢险人员均被安排撤离,留下来的少数值守人员中,最多的就是水工局抢险队员。 6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汾河运城境内的抗洪抢险工作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背后,有着不怕牺牲的市水工局抢险队员的无私奉献。 今年1月18日,一辆拉着27吨多粗苯的危化品汽车在新绛三林镇汾河大桥处撞断护栏,掉入汾河,随时可能出现粗苯泄漏。危急时刻,抢险指挥部请求市政府紧急调集市水工局技术专家增援。凌晨两点左右接到紧急救援电话,两个小时后,市水工局的专家队伍就出现在了抢险现场,投入到应急抢险工作中,为转移还存留在罐内的24吨多粗苯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抢险任务的完成。 无坚不摧的水工“铁军”,就是这样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