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有心的市民会发现,去年以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隔段时间就会在媒体上出现,“**超标”“**不合格”的表述意味着什么?市民应该如何科学理性地对待?为什么近两年运城不合格食品如此多? 日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检验检测管理办公室主任岳向斌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为我们揭开了食品安全公告背后的秘密。 抽检程序严格, 成本昂贵 岳向斌介绍,抽检,是抽与检的统称。抽即抽取样本,执法人员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到市场上或企业的成品库中,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规定的抽样方法,按照市场价格购买规定数量的样品,样品被分为检样和备样,备样由承检机构留存以备复检。同时,抽样过程应当全程视频或图片留证。 “食品的检验是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成本和代价是高昂的。某些项目农产品和水产品的检测价格昂贵,根据运城当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情况,政府的抽检目前只是根据工作需要,覆盖到指定区域、指定产品、指定项目。”他说。 成本高昂到什么程度?据了解,现在国家食药局抽检的样品,每批次费用为3000元左右,检验监测约20余项参数。平均下来,检验一个参数的费用约为150元,因为经费限制,市抽或县抽的一些项目只能挑选风险系数较高的项目进行检验。 今年在食品安全抽检中,运城市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420万元,要求各县(市、区)每年财政投入120万元食品抽检经费。 “就这,要完成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每年每1000人4份的抽检任务,某些人口较多的县市还不够用。所以一些市民主动送检的项目只能自费,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岳向斌说。 不合格的公告越多, 安全形势越差? 去年以来,特别是年前一段时间,食药部门在媒体上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中不合格的产品比较多,“**超标”“**不合格”的信息屡屡可见。某些市民疑惑:难道运城市的食品安全形势突然严峻起来了?对此,岳向斌提示,市民要科学理性对待。 他介绍,年前公告的密集发布,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因为去年的样品检验工作,是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的,因为不可控因素,第三方临近年终集中提供了大量检验结果,而按照相关规定,食药部门收到检验结果后必须及时对外发布,这一集中发布就给市民造成一定的误解。 岳向斌建议市民在选购食品时,首先应当选择合法经营主体购买消费,无证无照、路边摊、马路市场等主体本身就不合法,食品安全保障低,出现安全问题难以溯源。另外他还提示市民要经常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及权威媒体发布的食品抽检信息,并科学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检验数据。 他举例说,夏季气温较高,一些熟肉制品可能早晨抽检是合格的,到了晚上再抽检也许就不合格了,“这大部分都是因为存放不当,导致微生物超标。即使合格的食品买回去,也有可能因市民自己保存不当导致微生物超标。”他说,市民应当关注抽检数据中具体的不合格项目,比如“非法添加”的性质就比“微生物超标”更为严重,因为“非法添加”大部分是源头或生产过程中人为违法导致,一旦进入食品后,消费者难以清除,而微生物等不合格指标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加热等方式进行高温灭菌,减少危害风险。 岳向斌介绍,我市的食品安全检验形式有多种,包括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等。公告的“市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就属于监督抽检,因为抽检针对性强,从效能角度而言,合格率越低,代表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高。 全市抽检任务两万多批次, 是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否决项 按照每千人4批次的抽检比例,我市的食品抽检高达两万多批次。国抽和省抽种类有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酒类、蛋制品等30大类,总抽检任务为524批次。 市抽任务3000批次,抽检对象为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预包装食品等。各县(市、区)抽检任务为17900批次。 今年市抽与县抽,国家食药总局规定抽检品种为畜禽肉及副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必检项目有氧乐果、毒死蜱、多菌灵、敌敌畏、甲胺磷、氯霉素等五六十种,基本上都是农药残留与兽药残留,另外还有144项可选抽检项目。 国抽与省抽的食品抽检经费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市抽与县抽的经费支持,则需要市县两级财政来承担。而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每千人4批次的抽检比例是可以一票否决的关键项。 岳向斌介绍,国抽、省抽对象是本省获证生产企业以及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和餐饮企业;而市抽与县抽,则主要是食用农产品、学校食堂、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再细点讲,市抽侧重于批发行业,同时对市区的大型餐饮企业与学校食堂实行全覆盖,重点加大对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餐饮食品的抽检力度和频次。 为了推进食品抽检工作,部分县财政拨付了120万元专项经费,但在一些人口多、抽检总量大的县市,这些费用可能还不是太充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