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 今年6月2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中小微企业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运城市委、市政府日前提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群星灿烂”行动计划。就如何开创我市中小微企业“群星灿烂”的崭新局面,本报记者采访了运城市中小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堂民。 问:运城市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如何?有什么特点? 答:目前,运城市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中小企业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全市中小微企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工业产值、营业收入、上交税金、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都在10%以上,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保持中高速,排名全省争上游”的目标要求。忧的是,县域经济不平衡矛盾、融资难题仍十分突出。下一步,将通过政策倾斜、服务倾斜、多方联动等措施,加快不发达县(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从发展态势上看,一是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促推主导产业集群化再上新水平。二是“专精特新”培育全面展开。按照“市场前景好、赢利能力强、经营信誉好、带动辐射强”的标准要求,在全市筛选200户,每年择优扶持30户,使之成为“隐形冠军”。三是“双创”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资”的原则,全市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基地15个(省级12个),入驻企业600余户,带动就业1.2万人。四是股改上市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今年拟股改上市企业20余家。五是技术创新势头强劲。全市建立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企业23家,科技型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创新驱动发展达成共识。 问: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大企业龙腾虎跃,小企业群星灿烂”。“十三五”期间运城市有何规划设想? 答: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11225”战略,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盘活存量、吸纳增量,提升质量、做大总量;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线,坚持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突出抓好小微企业孵化和“小升规”企业培育;重点抓好“双创”基地建设和“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加强经济监测、推进技术创新、规范企业股改、优化发展环境、抓好“三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 问:请具体谈谈发展目标、推进路径和主要措施? 答:发展目标就是坚持调整与优化并重、发展和提高并举,推进中小微企业梯次结构发展,注重发展创新型、科技型、外向型、高新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力争“十三五”末,中小微企业户数由目前的1.5万户达到3万户,“小升规”企业年培育50户达200户,新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 推进路径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基础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五小”产业企业。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小食品加工企业3000户左右,把传统历史名吃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二是大力发展传统小手工艺品企业3000户左右,使我市传统小工艺品在市场大放异彩。三是大力发展精细小配件制造企业3000户左右,使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细小”制造在竞技场上扬眉吐气。四是大力发展新兴小电商网络企业3000户左右,引导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 产业”,孵化创办电商微商企业等。五是大力发展小微型服务平台企业2000户左右,主要包括小旅行社、小家政服务、养生保健等。 推进措施:一是创新驱动。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学习借鉴星河“双创”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立足于“创”,走出去“看”,着眼于“引”,想办法“逼”,务求于“实”的“双创”基地建设思路,在平陆、永济、临猗等地的12家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基础上,重点推进万荣外加剂、新绛家具、稷山金刚石等创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平台,实现中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战略对接。二是改革推动。适应改革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梳理整理精简清理取消和下放减少各类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切实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利用“13710”和“12345”政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效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求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政策带动。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宣传国务院和省、市促进中小微企业等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开展送政策、送专家、送服务活动,加强政策解读,通过培训,编辑《政策问答》,使中小微企业熟悉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四是服务促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服务联盟和小微企业服务站建设,在组织构架上确保政策宣传、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培训、法律维权、管理咨询和政务代理等服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协调指导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和经济监测,准确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实现“五小”企业“十三五”发展目标,我们将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及”的责任感、“争朝夕”的使命感,从无到有,从小切入,全力推进“五小”企业在河东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