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山西的其他地市,运城不是资源型城市,其占优势的生产力要素,不是资源,而是相对齐全的生产门类,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浓厚的重教重学氛围带来的人才优势。
山西的众多资源性城市如今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这对于运城来讲,可视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窗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盐湖高新区被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消息,可以给人更大的信心。
从科研人员和每年取得专利的绝对数量上,中国肯定在全球是排位靠前的。这个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问题与瓶颈。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研与实体经济应用,几乎处于不同的封闭领域。科研单位从立项、研发到专利、论文,是个闭环系统。科研人员最看重的,是论文引用率、业内评价,而非成果的转化应用。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中,研究人员的研发与实体应用,缺乏互动与沟通的内生动力。 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首先就要从源头的科研环节入手,提高科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科研上,运城虽然也有一定的高校,但仅靠本土研发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种“画地为牢”的自我限制也是不需要的。在信息网络时代,地域的限制越来越被弱化,我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与国内一流高校甚至是国际名校的研发资源进行对接。在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需求与供给,专利与应用之间的供求错位,更多的原因是“桥梁”的缺失。
盐湖高新区每年实施大调查,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就是以自身为平台,实现与企业的连接。目前,盐湖高新区通过内部技术或人才库,通过外出参加活动、比赛、论坛等方式,为企业需求找到了相应的资源。但这还不够,相比于个体性甚至时私人性的对接,我们更希望有一种系统性和制度性的支撑,以更好地降低信息沟通和专利转化的成本。
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上下链接、左右延展的产学研平台,改变那种“我有需求,你恰好有技术”的“双重满足巧合”,让所有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都在同一个产学研平台上交流和沟通,通过平台实现供求双方实时互动。
我们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那么,建立市场与科技的无障碍通道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提高企业吸取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保障,资本是重要的内容。
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当然需要资本来定价,但不少科研人员对自己的专利估价不够科学,过高或过低估量专利价值,都为专利走向市场增加了难度。 企业缺乏购买专利的资本,或对专利转化的未来效益信心不足,也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完善“政产学研金”中“金”的保障外,还需要从制度创新上发力。
比如,可以通过联合研发的方式,企业向科研单位定制技术,提高技术的针对性与转化效益;可以通过研发人员占有技术股份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资本压力,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原则,实现市场引导与企业主导下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共赢……
总之,打通技术、资本和人才三个市场的壁垒,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更快、更好地转化,才是运城“弯道超车”的最大仰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