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法院着力打造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法院业务的“智慧”型法院,优化诉讼环境,强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持续优化便民利民措施,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 河津法院着力打造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法院业务的“智慧”型法院;通过党建工作、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干警活力,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
1.2017年受理各类案件5066件,审执结4706件,结案率为93%; 2.2018年受理各类案件5240件,审执结5035件,结案率为96%。 3.2019年受理各类案件6504件,审执结6248件,同比均上升24%,结案率为96.06%,法官人均办案272件,收结案数、人均办案数均创历史新高。 打造“智慧”法院 2016年下半年,该院党组统一思想、确立理念,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 1.首先从强化认识下手,夯实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派人赴北京、上海、安徽、福建等法院考察学习,复制先进经验。 2.同时邀请高、中院技术人员对信息化应用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3.其次,夯实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金支撑。省高院技术处派专人指导,并协调信息化方面公司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就信息化改造进行了统筹规划设计。在上级法院及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 1.硬件方面
该院已完成三大网络及配套设施建设及应用,对网络中心机房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了所有楼层的信息化综合布线,新建8个科技法庭并投入使用;改扩建11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并配备云桌面等多种信息化设施,建成了标准化执行指挥中心。 2.软件方面
配置服务于审判执行、司法统计、司法政务的多重软件管理系统、信息发布展示系统、“河津法院微诉讼”、保全通平台;四大平台建设日臻完善,服务群众更加便捷,8个科技法庭均实现庭审同步录音录像,执行案件信息实现了统一管理。 根据省高院《山西法院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工作方案》,在省高院和中院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单独采购电子卷宗深度应用系统,部署案情研判系统,司法鉴定评估系统安装、调试现已完成,应用工作正在进行。 优化诉讼环境 强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持续优化便民利民措施。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用跑,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
经改造,诉讼服务中心面积由原来的80平方米扩展为现在的1100平方米。提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能力,实现“互联网 ”诉讼服务。 诉讼服务中心内设立案服务区、综合服务区、便民服务区、会见接谈区四大服务功能分区,设置12个“柜台式”服务窗口,实现了诉讼服务业务及应用的全面整合,将分散在立案、审判、执行部门的程序性诉讼实务集中到了诉讼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办理。中心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包括立案审查、受理申请、查询咨询、材料收转、文书送达、判后答疑等程序性诉讼事务办理。会见接谈区设立了接待室和调解室,并建立了远程视频接访系统。 强化党建工作 河津法院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梳理党建责任清单,明确院党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党组班子成员分工责任。 1.在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各项主题教育上下功夫,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武装头脑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引导干警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院领导带头参加组织关系所在支部“三会一课”,坚持每季度轮流为支部党员讲党课。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结合实际,细化组织生活操作规程,规范“三会一课”,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地生根,切实让支部工作“动”起来、组织生活“严”起来、党建活动“实”起来。 2.发挥传统与现代传媒的叠加优势,建立“云上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党员和党组织建设的实时、动态管理。完成图书室建设及信息化升级,购置纸质图书5000余册,配置数字化浏览器,为机关干警学理论、学业务提供保障。 3.组建4个党支部,创建“连心共建,助力审判”党建品牌,各支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分别与山西铝厂、市妇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汾雁社区等相关党支部开展“连心共建”活动,形成了以党建强合作、以党建促审判良好局面。 4.深化“党建 法治宣传”。通过送法下乡、法治讲座、以案说法、巡回审判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0余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接受广大群众咨询1.2万人次。在各类媒体刊发党建稿件,通过“两微一站”发布党建稿件80余条,实现了党建与法治宣传有机对接。 5.结合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明确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健全与司法权运行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监督体系,从严从实抓好内部管理,落实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治理相结合,自查自纠与提醒监督相结合,采取突击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纪律检查、审务督察,从严正风肃纪,形成有力震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