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载着幸福溢满山头 ——闻喜县大尾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柴过安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 卫君翔 王文军 柴过安在给村民描绘绿色发展的美好前景。 冯革才 摄 1月28日,春节前夕,记者第三次深入闻喜县河底镇大尾沟村采访。 虽是大寒时节,山坳里却感受不到冬的寒意。满山田林间,到处是忙碌的人们。昔日猫冬的村民,一早就下到田间,剪枝、施肥、整理地垄,精心伺候着已是遮眼成荫的核桃树、花椒树、双季槐和国槐等。村民们说,以前,田间地头栽树,在大尾沟人眼中是白忙活、难成事,如今把树种好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这一切都源于大尾沟村4年前的一次变革性的大调产。大尾沟村坚持经济林与生态林业并举,昔日万亩荒山层林尽染,硕果累累,仅靠调结构这一项,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650元跃升到2100元。 “到2018年,人均调产收入在现在基础上要翻一番。全村脱贫一锅端,不漏下一个穷人!”记者翻沟越岭,踏遍山地,聆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柴过安带领村民,在坚持绿色致富道路上疾驰前行的故事。 从这片正在发生历史巨变的土地上,记者深切感受到,大尾沟村绿色脱贫的故事,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征程上的一个时代缩影。 选准路径:“咱们还是要在调产上做文章,盯住经济林和生态林,就一定能富起来” 大尾沟村地处中条山北麓,5个自然村散布在5个梁峁上。一股镰把粗的细小泉水,改变不了这里干旱的缺水状态。 长期以来,大尾沟以种小麦和玉米为主,收成好的话投资和收入能够持平,遇上不好的年景就会入不敷出。用村民柴文红的话说,前几年地里纯种小麦,一年亩均纯收入也就100元,天雨少时就亏多了,甚至颗粒不收。 地处偏远的大尾沟村,甘于在长久的寂静中守候着贫穷吗?他们呼唤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到来! 2012年元旦刚过的一天晚上,寒风飕飕,寂静多时的大尾沟村小学的教室里,明晃晃的灯光下,提前准备好的火炉燃烧正旺。 40多名村民代表早早打着手电从四散的村落里赶到这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听着新当选的村委主任柴过安的“治村规划”。 “我一直在思谋着,咱们大尾沟村为啥甩不掉贫困的帽子?不是人不行,也不是山不灵,而是我们旧有思维太顽固,种上小麦、玉米吃饱肚子,再到外面打工挣钱就满足了。但这不是根本办法,咱们还是要在调产上做文章。咱村有1万亩山地资源,在经济林和生态林上下功夫,我相信咱们一定会富起来。” “对于村里的财务,请大家放心。我已经邀请前三任村委主任和学校的老校长,组成村财务监委会,今后没有他们的签字,村里的一分钱也花不出去!” 柴过安当晚说完自己今后怎么干,用什么保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一番话语后,面向几位将承担起村财务监管工作的老村干,深深鞠了一躬。柴过安的举动赢得一片掌声。当他抬起头,看到村民们向他投来的是一片信任目光。 虽然已经是4年前的事,但谈到那次村民代表大会的情景时,柴过安依然显得激动:“村务公开,干部不贪,这是村干部腰杆直说话能算数的第一条。村民对你放心,你的调产规划才能行得通。” “宁领一军,不管一村。”老百姓的这句俗语,说的是管好一个村不容易。柴过安缘何在跳出农门20多年、自己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却要返回生养他的山村,当一个吃苦受累的村干部?这还要从他的一个心结说起。 虽然离开大尾沟在外面闯荡多年,但是逢年过节,柴过安还是要回村里看看。“每次看到大尾沟还是旧样子,乡亲们过的那么苦,几乎与社会发展有点脱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柴过安说。 大尾沟穷的根子在哪儿?怎样才能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琢磨的久了,柴过安悟出一个真理:“靠山吃山,先得养山。”利用山地的自然条件种植经济林,那就会稳定地增加村民的收入,而且还能绿化荒山恢复生态,可以说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柴过安决定竞选大尾沟村委主任,带领大家走上绿色调产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1年12月,在村民的期盼和拥护下,柴过安高票当选大尾沟村村委主任。柴过安发出誓言:“既然大伙信任我选我当干部,那我就要让大尾沟村变个样子!” 群众工作:“要相信群众,只要你对村民一个放心,他们就会回报你十个放心” 调产是艰难的。在大尾沟这样的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主的山村,实现绿色调产真是一场革命。 上任后,柴过安发现,虽然在大会上村民们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但是一触及每家每户的实际问题,大家的抵触情绪就来了。 第一年春季,柴过安自己出钱为村里购买了一批树苗,发给每家每户去种植,他先在自己田里栽下核桃树。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有点想不通。明明前一段栽好的树,过一段时间,他带着村干部去地里检查的时候,种植的树苗所剩无几。 经过了解,柴过安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还是村民心存顾虑,担心地里种上树,两三年时间很难见效益,还会影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让原本效益不高的田地再次受损。 村里一些养羊户对地里种树更加抵触,因为村里规定,地里种上树后羊就不能散养了,必须集中起来圈养,羊啃食刚种植的小树苗要受到处罚,养羊户当然不干了。 为了解决调产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柴过安没有少“巴结”村民。 2012年中秋节的时候,他自己购买了米面油,给村里人发福利,感谢大家对他工作的支持。“种树的时候大家辛苦了,地里的树多费点心,树死了不怕,冬天我再给发树苗,咱再种。咱山里人要有股志气,人活树活,满山能成摇钱树!”对于那几户养羊的,他更是厚待有加,给他们说:“种树让你们养羊受损失了,我会给你补上的。今年村里路边种的树你们负责看护,我给你们出工资。” 为了补偿村民的损失,柴过安和村干部商定出一个种树补助方案:每挖一个树坑1元钱,每栽一棵树0.5元,每浇一次水0.5元,如果在新栽植的树坑覆盖塑料薄膜再加0.5元。村里的会计负责统计数字,每年5月30日和年底看成活率,由村里统一发放工资。为了鼓励种树管树好的村民,柴过安还和村干部商定,每年要举行全村种树大评比,对一年中种树成活率高的村民,除补助外,还要另外颁发奖金。 将心比心,群众最知情。村民们看到柴过安真心是在为村里干事,为种好树费尽了心血,等到2013年春天再种树的时候,村民的积极性高多了,树苗存活率极大提高。 “让村民们调产需要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观念转变了,绿色调产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村民们心甘情愿做这件事,那就成功。”谈及如何让村民愿意走上绿色调产的路子,柴过安有自己的心得。 柴过安说:“在我们大尾沟调产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村民的工作并不难做,只要你对老百姓一个放心,他们会回报你十个放心、一百个放心,许多事情他们比干部想得还要周全。” “栽树和护树在大尾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看到路边的树歪了倒了,都会主动护上一把。天旱了不用招呼,村民就会自发引水浇灌。看着自己新栽的没成活,都会心疼得几天睡不好觉。”村干部柴治俊指着远处山坡对记者说,“你们看满坡上密密麻麻像庄稼一样的,其实都是长起来的树,现在3年树龄,栽的时候一尺,现在平均一米多高,有的有一人高了。” 3年间,柴过安带领着村民先后栽植了核桃树1100亩、双季槐和国槐700亩、侧柏2400亩,改造和新栽植花椒树700亩。 艰难拼搏:“在贫困村当干部搞出点名堂,确实不容易,但看到村民的笑容多起来,再苦再累也值” 大尾沟村因村中一条东南西北向的6公里大沟而得名,1万多亩国土面积中,荒山荒沟占了主要部分,村民眼中的好农田也是山地为主,在这样的地方把树种成,难度可想而知。 柴过安说:“栽过树的人都知道,树要活水必须跟上。而大尾沟这样的地方栽树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水的问题。” 因为缺水,大尾沟曾是电影《红山雨》的外景拍摄地,摄制组看中的就是沟崖上那棵已经干死的老槐树。多年来,村民吃水靠的是山沟里一眼镰把粗细的泉水,如何用好这眼泉水,成为摆在柴过安眼前的头等大事。 看着仅有的一眼泉水,在不植树时白白流掉,等到栽树时却不够。柴过安想到了通过建蓄水池来解决植树的用水问题。 柴过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做好蓄水池修复和重建工程。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他起早贪黑地奔走在各施工点,其间,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百姓的事情解决了,他却瘦了十几斤。2013年,村里建最后一个蓄水池时已经上冻了,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工,赶上来年栽树浇水,柴过安披着一件军大衣坚守在工地,和村民们一起加班苦干,结果脚指头被冻伤了好几个。 对于这几年的付出,柴过安说:“在贫困村当干部搞出点名堂,付出的辛劳无法想象,但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再苦再累也值!” 5年时间,柴过安带领村民们先后修建7座蓄水池,可蓄积利用1万多立方米水,通过一级一级输送,最终将山沟的泉水提送到海拔1000多米的山头。他计划今年再修建两座蓄水池,这样就可解决最远山坡的植树用水问题。 为了确保栽树时期用水,柴过安规定村民在植树期间,全村人畜饮水由原来的每天供水改为每3天供一次水。甚至他劝说村民这一段时间都少洗衣服,把水节省出来用于浇树。 每次分发树苗时是柴过安最忙的时候,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他总是先将树苗放在自己院子附近的空地上,精心呵护,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为树苗浇水。 3年前栽植的侧柏树苗已经一米多高了,往昔的荒山变成充满生机的林山。可以预见,用不了几年,这些点点绿意将如春潮一样翻过一道道沟壑、一座座山岭,绿色富裕的梦想一定早日成真。 效益显现:“从明年起,我们村70岁以上老年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养老林’,这将解决村里的养老问题”
春华秋实,大山有情。大尾沟绿色调产效益已经初现。 去年秋天,大尾沟的花椒成熟时节,红色的花椒挂满枝头,来收购花椒的19家四川客商开来21辆卡车,每公斤90元的收购价格,让大尾沟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站在大尾沟村的磨山岭,柴过安向记者描述去年秋天的收获喜悦:“收购花椒的车辆排满山庄窝铺,那场面,你们没见,简直让人激动啊!” 在柴过安的眼里,这些只是大尾沟绿色调产的一个开头,更加美好的日子还在后面。 最近一段时间,大尾沟村70岁以上老年人,个个心里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养老树”——100棵5年树龄的国槐树。这100棵树分到每个老人名下供其收入使用,一直属于他们,直到老人去世交回。 “咱作党的基层干部,要帮助村民富裕,还要为国家分忧。明年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会有一万多元收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村里的养老问题。下一步我们会考虑,把村里的残障人员纳入‘养老树’的行列,叫做‘脱贫树’,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柴过安说。 54岁的村民柴文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里栽了4亩花椒树、7亩核桃树、4亩双季槐,按保守计算,明年他们家花椒树亩均纯收入2000元,核桃树亩均纯收入1000元,双季槐亩均纯收入2000元。如果这些树都进盛产期,收入会更多。“4年前,过安让我种树我还有点不太愿意,现在看来,树是种对了,这是为我们家种下摇钱树了。”柴文红乐呵呵地说。 在村里,记者遇到75岁的柴德林老人,他曾经担任过20年的生产队干部。已经分上“养老树”的他这样评价柴过安:“过安这一届的班子搭得硬,和我们村民能够想到一起,让全村人都种树那是绝对没错。现在我们只要跟着过安把树种好,我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梦在眼前:“用不了三五年,这里一万多亩山地全都要变绿,到那时大尾沟人不富都由不了他们” 在记者眼里,大尾沟村是一个奋进在精准脱贫路上的时代典型。 记者在岁尾年初一连3次深入大尾沟村采访。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采访时间是在2015年12月21日、23日,第三次是2016年春节前夕。 在第二次来大尾沟采访时,记者碰到在该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柴新民,他刚从广州参加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一个会议回来。柴新民激动地对记者说,他将柴过安带领大尾沟村民通过绿色调产实现脱贫致富的事迹讲给与会人员。中国扶贫协会负责人称赞:“通过调产让村民脱贫,这是扶贫的正道。我们应该把这个故事讲到全国去!” 2016年1月28日,记者在山坡上见到几位正在整修树坑的村民。村民张苹果说:“我们的支书可好哩,他为大家能富起来整天在操心。只要他说一句,我们就跟着干。前几天好冷的天气,村干部带着大伙还在山坡上挖树坑。铁锹把手都震裂了,但我们心里甜。” 村民柴卫申说:“2015年我们栽植油松3万株、侧柏5万株。今冬挖好树坑,来年要将磨山岭上栽满树。” 在大尾沟行政村口矗立着一面标语墙,上面写着“大干苦干真干实干持续干,山绿沟绿地绿村绿环境美”22个鲜红的大字。几位村干部给记者讲起柴过安入党转正时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们—— 当天,柴过安在入党转正会议结束后,走出会议室,河底镇党委书记梁松彬指着眼前的山坡问他:“老柴,在你担任村干期间,能把眼前的这片山坡都种上树吗?”柴过安充满自信地说:“梁书记你把胳膊抡大点,我要把大尾沟村所有田地和荒山、荒坡都种上树。我给你立军令状!” ……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 “明年在岭的左边那个坡上,后年是右边山头后面的那个坡上,都要栽上树。用不了三五年,这里一万多亩山地全都要变绿,到那时大尾沟人不富都由不了他们!” 灿烂的阳光下,山下村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柴过安望着远处冬日雾霭中的满山层林,充满无限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