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旅居匈牙利的翻译家、小说家余泽民,近期推出了长篇小说《纸鱼缸》。这本书通过中国青年司徒霁青与几个异国青年的爱恨纠葛,将匈牙利的家族纷争和历史融为一体,以个体视角映照一个时代的悲欢。近日,余泽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小说主要展现的是青年人友情,而“纸鱼缸”这个名字也隐喻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译者余泽民 凯尔泰斯作品与中国读者见面 余泽民一头长发,有点像摇滚青年,他和匈牙利妻子还有一对可爱的混血儿女。他学医出身,曾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最后却选择了翻译、写作这条路。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的情景,他说:“当时觉得年轻,就是想看看世界。我1992年在那里结识了一个非常好的匈牙利朋友,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那一年我认识了很多作家,凯尔泰斯在获奖之前我就认识他。” 中国读者知道余泽民,还是因为他翻译了凯尔泰斯的作品。2002年10月,凯尔泰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出版商开始多方寻找匈语译者。经摇滚歌手何勇推荐,作家出版社与余泽民取得联系,之后联系到凯尔泰斯外文版权的德国版代,向作家社推荐了《英国旗》《船夫日记》《另一个人》《命运无常》等四部作品,并在随后两年的时间里将它们译成中文。 经他之手,几位著名匈牙利作家作品与中国读者见面。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艾斯特哈兹·彼得的小说《一个女人》与《赫拉巴尔之书》,以及道洛什·久尔吉的反乌托邦小说《1985》等。另外,余泽民近期还在翻译艾斯特哈兹的《天庭和谐》。 创作《纸鱼缸》 写异乡的青春成长和友情 余泽民上一次出版长篇小说还是10年前的《匈牙利舞曲》和《狭窄的天光》,这10年主要精力都用在翻译匈牙利文学作品上。触动余泽民写下这个小说的是他20年前在日记本里的两三页文字,记录了一个姐妹的匈牙利乡村婚礼。他说:“这个小说确实写了许多年,而且在这许多年过程中也翻译了许多书。所以,这既是我自己的一个作品,也是我对匈牙利作家的致敬。” 小说《纸鱼缸》讲述了苏东剧变之际,中国男孩司徒霁青逃离了自己的家庭和父辈,辗转来到美丽却又充斥着不安和暴力的匈牙利。他渐渐走入好友佐兰的生活,却不由自主地卷入到种族、家族与历史的剧烈冲突中。小说通过几个异国青年与霁青的爱恨纠葛,把匈牙利的种族、家庭、历史融为一体,以个体的爱与哀愁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欢。 这个小说是写青春成长和友情的,书名为何叫《纸鱼缸》?余泽民说:“我1991年出国,在匈牙利已经生活了二十五年。‘鱼’是我在异乡漂泊中产生的一个真实意象。事实上,当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大都像是鱼缸里的鱼,被命运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共生,但永远难有实质性的碰触、拥抱或占有。现代人的本质是孤独,只是像我和司徒霁青这样的流浪者来说体会更强烈罢了。”另外,他觉得年轻人在青春日子里的生存状态,也很像鱼缸里的鱼,而纸则是个“隐喻”,表达了某种不安定和脆弱。 小说中人物 将匈牙利作家的故事写进小说 在《纸鱼缸》中,余泽民的笔下有很多匈牙利大作家的“身影”。他对凯尔泰斯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只要我想构思一部新的小说,总会想到奥斯维辛……我是奥斯维辛灵魂的代言人。”这部小说里同样涉及了奥斯维辛,讲述的是脆弱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 凯尔泰斯非常反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因为电影结尾他受不了,一堆犹太人从地平线上走出来,给观众的感觉好像如释重负,那段历史结束了。余泽民说:“他非常反感这个结尾,他认为集中营永远没有结束,而且集中营造成的创伤和民族的冲突和文化的敌对永远不能弥补。后来我就在小说里写了一个犹太作家,并不是凯尔泰斯,我只是借他的嘴说出这句话。” 前不久去世的匈牙利大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对余泽民影响也很大。“我把他的故事也放在里面,这本书里有一个告密者,就是一个末代男爵,在冷战时期左右两派斗争非常激烈的时候抛出了一个名单。书里我写了三个告密者,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三个有亲情或者彼此憎恨的人,这三个人勾勒了一个历史。这个故事不是我编的,就来自于艾斯特哈兹·彼得的父亲,他写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叫《和谐的天堂》”。余泽民透露,“告密者”在匈牙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演这场戏,“这个线索可以特别好地讲述冷战时期匈牙利的人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