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在促进生物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近日,“加快藻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螺旋藻发现暨产业化50周年发展大会”在京举办,中国生物质能理事会理事,中国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分会理事王广策在大会上指出,未来我国螺旋藻产业应创新发展,走健康食品多样化、系列化和功能化之路。 螺旋藻在全球各国蓬勃发展
王广策指出,自上世纪50年代发现螺旋藻以来,全球很多国家便开始建立了众多螺旋藻产业基地,螺旋藻的营养价值逐渐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世界上第一座螺旋藻工厂创办于1973年”王广策说。
早在1940年法国药物学家Creach到非洲探险时就发现了螺旋藻,但这一发现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所淹没。
直到1962年,法国国立石油研究所的克雷曼博士对螺旋藻的成分、生态、培养方法、食用安全性、保健功效等进行了数年的专题研究。
1966年巴斯德研究所的C. Zarrouk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螺旋藻培养研究”。螺旋藻在实验室培养成功,为产业化莫定了基础。
1967年,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石油会议上,克雷曼博士首次发表了能够成为粮食资源的螺旋藻研究报告《食品藻类新类型》,第一次全面地介绍了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培养方法。
1973年法国国立石油研究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微生物蛋白质会议及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上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公开发表,从而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据了解,随着螺旋藻产业的逐渐壮大,国外主流螺旋藻企业“在螺旋藻
产品的研发方面,主要聚焦在两类:一类是多糖,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一个,就是藻蓝蛋白,在螺旋藻里非常丰富,可以对癌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以消除体内的自由基,有抗衰老、减肥的功能。同时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等等。螺旋藻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含有的藻蓝蛋白,对于抗疾病、抗衰老、抗疲劳起的作用非常大,因此,藻蓝蛋白通常称之为‘神奇的分子’。”王广策介绍。
我国螺旋藻产业发展提速
中国生物质能理事会理事王广策说,近年来,全世界螺旋藻产量逐年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中国。 据悉,1986年至1999年“七五”期间,国家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鱼粉,所以希望能在微藻中找到一种蛋白质含量高的微藻进行培养,替代鱼粉,因此螺旋藻项目就列入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水生所牵头,联合农业部、商业部和高教委共同承担这个项目。“当时选择了两种蓝藻,一是螺旋藻,一种是鱼腥藻,到了‘七五’后期,螺旋藻的优越性充分的显示了出来,所以螺旋藻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王广策说,“我国螺旋藻的生产在“七五”攻关结束后蓬勃发展,在几年内建设了30多家生产厂家,而国外经过30年的奋斗只有几家,可以看出,中国的螺旋藻在‘七五’攻关以后是飞速的发展。螺旋藻作为新资源食品,在90年代,得以申报并得到了证书。”
据了解, 自198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程海湖发现天然螺旋藻后,我国便将螺旋藻的研究列入“七五”、“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1983年至1997年,国内有关刊物报道螺旋藻研究进展的文章200余篇,广泛涉及螺旋藻的形态、生理、培养、采收、加工、开发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螺旋藻产业的迅速发展。自此,我国螺旋藻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掀起螺旋藻热潮的恰恰是科学界的科学家们,正是他们发现了螺旋藻的神奇,螺旋藻的惊人功效从军事秘密到为世人皆知,这不是偶然,是早在35亿年前就孕育着的传奇,是螺旋藻本身的神奇引领着这种热潮,是科学助长着这种热潮。
王广策表示中国螺旋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与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几代科学家们在一线的科研努力,对中国螺旋藻产业化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螺旋藻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胡志祥先生为代表的企业家的奋斗,也是螺旋藻产业取得成绩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以绿A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积极作为,也是今天螺旋藻产业非常快的一个原因。”
“未来螺旋藻优良品种的培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王广策说,“螺旋藻要进一步培养优质高产品种,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就要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及工艺。同时,要不断研发螺旋藻的深加工技术,促进螺旋藻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