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香囊,古人最喜爱的佩饰物,又名香袋、香包、香缨、花囊,也叫荷包、耍货子、绌绌,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官宦人家还系于床帐、车辇上,就像现在喷的香水一样,走到哪里香到哪里。
中国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棉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除汗也。”《岁时广记》记载,佩戴香囊是端午最初的习俗之一。此时,天气始热,毒虫盛行,佩带含有药草的香囊,既可以驱毒虫散浊气,又可以香体饰人,可谓一举两得。古人在香囊制作上,也是别具匠心。按照制作材质,香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纱、罗、锦、锻等织物缝制的软质小袋,一种是以金银、玉、翠等硬材质制作的小盒样式,看似不打眼,却含香持久,技艺精湛。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赠送离人的软质香囊,是大众最为常见的香囊。笔者曾在民俗博物馆见到过清代以来的近百个锦织香囊,有用碎布缝制的,有彩锦织就的,有丝线扣素缠绕的。形状既有圆形、椭圆形、腰圆形,又有方形、方胜形、长方形,还有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图案内容既有适合小孩子戴的十二生肖、飞禽走兽之类,也有老年人喜爱的梅兰菊竹、福禄寿桃等寓意丰富的,还有年轻人钟情的荷花、鸳鸯、双莲并蒂等,可谓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花样百出。
“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小小香囊,这不仅是防疫护体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国文化智慧的浓缩与展现。
(秦延安/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