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唐代章怀注《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条考辨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唐代章怀注《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条考辨
668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2-21 16:11: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摘 要:汉代,河东郡名人众多,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麒麟阁功臣第一的霍光、廉臣尹翁归皆为河东郡 平阳县(今临汾市西南)人,名吏郅都、减宣为河东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河东平阳侯曹参世家 历六世方除国,后又复家。而《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条,唐代章怀注引《博物记》云:“有山泽近 盐。沃土之民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似与史实不符。笔者认为《博物记》的记载 应符合历史事实,只是章怀注误引。注所言河东郡当为汉时河东郡,《博物记》所指河东郡为魏晋时期 的河东郡,其辖域仅是两汉河东郡的南部地区。
关键字:《后汉书》;《博物记》;河东郡
一、汉代河东郡并非“少有名人”
汉代河东郡最初设立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派遣韩信破魏,以魏地为河东郡。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西汉时期,河东郡辖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讘、骐二十四县,又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期,河东郡辖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坂、大阳、解、皮氏、闻喜、绛邑、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二十城。两汉时期,河东郡的辖域大致包括今运城、临汾两个地区。史载,汉代河东郡人才辈出、大族兴盛,该郡名人为汉王朝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卫青、霍去病 、张次公 北击匈奴, 功名显赫。霍光 辅政,安定汉室,功比伊尹,名列麒麟阁功臣第一。尹翁归 、张敞 皆任三辅,理政京畿。郅都、减宣 、义纵 是西汉有名的酷吏。杨茂 为汉光武帝时威寇将军,梁鲔 [为汉殇帝时司徒,王卓 为汉顺帝时司空。曹参封国于河东平阳,食邑一万六百户 ,周勃封国于绛县,食邑八千一百户 ,周昌封国于河东汾阴 [14]。其中曹参的平阳侯国传六世,自刘邦始封至征和二年(前 91 年)国除,元寿二年(前 1 年) 又绍封,历时最为长久。而唐代章怀 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却引用《博物记》中“有山泽近盐。沃土之民不才,汉兴少有名人, 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15] 的记载来形容汉代河东郡的人才状况,与事实全不相符。
二、章怀注误引《博物记》
笔者认为《博物记》的记载无误,只是唐代章怀太子主持的《后汉书》注引用错误。清代著名考辨学者孙志祖在其《读书脞录》考:“张华《博物志》亦称《博物记》, 无二书也。但今世所行《博物志》非完书,后人见刘昭注引有佚文,遂疑别是一书尔。”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 州郡九》“ 河东郡” 条载“ 秦兼天下, 置河东郡, 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 ‘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也。’”[2] 杜佑亦将《博 物记》作《博物志》,则《博物记》即魏晋时期的名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
魏晋时期河东郡的地理范围远远小于两汉时期。《晋书·地理志》载:“平阳郡, 故属河东, 魏分立。 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河东 郡,秦 置。统县 九,户四万二千五百。” 按照《晋书》的记载,曹魏时期,从两汉时的河东郡中分置出平阳郡,辖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十二县。河东郡只辖安邑、闻喜、垣、汾阳、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九县 。卫青、霍去病、霍光、尹翁归、张敞、梁鲔,史书上明确记载为平阳人,郅都、减宣是杨人,声名显赫的曹氏家族封地在平阳,周氏家族封在绛。两汉时期大多数河东郡名人的家乡在魏晋时期属平阳郡。张华所指河东郡即魏晋时期的河东郡,仅辖汉时河东郡的南部九县。魏晋河东郡所辖安邑、闻喜、垣、汾阳、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这九县在两汉时期的确“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
汉代河东地位显赫的名人,只有王卓是解人,属南部九县。而汉代封侯在这九县的有汾阴侯国、猗氏侯国、下摩侯国( 封地在猗氏)。汾阴侯国始受封者是周昌, 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得侯,传三代,至周意,因行贿问题, 免去侯爵,国除,后来周氏绍封,侯国迁至安阳。猗氏侯陈速,因以都尉的身份随刘邦攻击项羽,封侯,传三代,至顷侯陈羌,因为没有继承人,侯国被除。下摩侯謼毒尼以匈奴王的身份降汉,封侯,传三代,至侯冠支,因带家属擅闯官
家居
所,免侯,国除 。汉代河东郡南部的封侯大族的确“三世皆衰绝也”。
可见,张华《博物志》所言无误,是章怀注没有考虑其所指河东郡的年代为魏晋时期而误引入《后汉书·郡国志》。
三、汉代河东郡南部“少有名人”的原因探析
两汉时期的河东郡南部地区出现“少有名人”的现象, 其背后有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汉高祖到汉宣帝,汉王朝虽逐步走向儒治,但实际上,帝王多推崇霸道,重用酷吏,提拔军功。汉宣帝就曾经说过:“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时,汉朝需要熟悉吏道, 不畏生死,敢于作战的人。
河东郡北部平阳县、杨县一带尚武尚法的民风更加容易培养出这类人物,南部地区则与之不同。
汉时,河东郡北部的平阳、杨两县的人多从事商业活动,《史记》载:“ 杨、平阳陈,西贾秦、翟,北贾种、代。种、代,石北也, 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 他们前往西边的秦翟地区(今陕西中部及北部一带)和北边的种代地区(今河北蔚县及山西代县一带) 做买卖,在积累财富的同时, 也受到了当地习俗的影响。秦翟地区,处于关中西北地带,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处, 该区域崇尚武力,听从律法, 有很厚重的法家之风。种代地区接近胡地,当地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经营商业, 多以畜牧业为生,其民俗彪悍,有胡服骑射之风。平阳县、杨县两地的人民与之往来, 势必逐渐沾染崇法尚武的风气,而曹氏、周氏、霍氏等军功贵族在河东郡北部的存在,也助长当地的此类风气。河东郡北部多出大吏、名将与之有密切联系。
河东南部地区深受以往魏风的影响,《毛诗注疏》注《诗经·魏风·葛屦》云: “然则魏都河北蒲坂,故安邑皆逼近之。”“俭约之化, 于时犹存。”“而季札美之者,美其有俭约之余风。”[2] 当地民众性格俭约,更重视稳定的生活,所以不易出现敢于冒险、争求功名的人。
西汉初至汉宣帝时期, 河东郡南北之间的地主豪强势力发展状况截然不同。南部地区受郡县制的影响较大, 而北部地区受封国制的影响较大。
河东郡南部地区是整个河东郡的行政核心地带,河东郡治在安邑,并且南部地区分封的列侯食邑不多,影响力小,所以当地受中央派遣的行政长官即河东太守的影响较大。河东郡北部地区远离郡治所在,素有威望且封户过万的曹氏家族及后起的霍氏家族在当地深有影响。霍氏提拔的河东太守田延年, 在其任上,选拔尹翁归、闳孺两人为助手,分河东为南北两部治理,尹翁归治汾南, 协助田延年诛锄当地的豪强。闳孺所治汾北地区,霍氏家族势力依旧庞大。经过酷吏强硬打击的河东郡南部地区, 地主豪强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才的出现。
汉元帝以后,汉朝真正意义上实现儒治,儒术治国理念贯穿至此后两汉的所有时期。而河东郡南部的儒学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儒家人才。
王莽末年的农民战争中, 河东郡北部地区有将军杨茂, 东汉前期有司徒梁鲔。而南部地区直到东汉中期,才出现一位载名史册,位列三公的官员王卓。
汉献帝建安年间,河东太守杜畿聘请学成归乡的儒学大家乐详为郡文学祭酒, 在安邑教授多年,河东郡的民俗逐渐转变,以至曹魏时期,当地儒者众多。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两汉河东郡南部地区的人才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一改两汉时期“沃土之民不才”的旧貌。
(渠润海/作者 运城博物馆)
后汉书
,
郡国志
,
河东郡
,
考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运城名字的起源,由河东郡驻地安邑改名而来
•
秦朝时,河东是指河东郡的河东,不是黄河之东的河东
•
运城由河东郡驻地安邑改名而来
•
薛,卫,王,聂,令狐,吕,羊,舌伯等26姓氏河东郡现今所在地
•
汉文帝与河东郡守季布
•
运城市河东郡卫氏文化研究会梳理卫氏贡献
•
河东地区秦朝一统天下后曾设“河东郡”
•
虞乡县,春秋称解梁,属河东郡
•
虞乡,汉魏时期河东郡解县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