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山西晋南墓葬戏曲砖雕浅探

571 0
发表于 2022-2-21 16:23: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美称。山西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莫过于留在民间或埋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众多戏曲文物中墓葬戏曲砖雕就是其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宋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催生了集多种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杂剧出现。后经金代院本和诸宫调的发展最终形成元代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晋南自古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孕育戏曲艺术的一片沃土。

宋金时期,这里的市肆和乡村舞台遍布,商业演出异常活跃,已经成为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

当时,杂剧中的演员已有行当之分,出现副净、副末、装旦、装孤、引戏等角色,并有了相对稳定的服饰和妆扮,乐队的人数和乐器种类以及伴奏曲牌也逐固定下来。

到元代,在角色搭配、服装道具、乐器伴奏、剧目曲牌等方面都更加稳定成熟,并向更加复杂细腻的方向发展。山西南部出土的墓葬戏曲砖雕非常丰富。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山西考古工作者在晋南稷山。

侯马、新绛等地的金元墓葬中陆续发现了不少散乐砖雕和舞台模型雕刻,其中稷山县就已发现金代戏曲砖雕墓 18 座,其中以马村金墓最为典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晋南众多金墓大都饰以戏曲砖雕的情况,并非只是诸多墓主人生前共有的特别喜好。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墓葬砖雕,不仅保留了当时元杂剧发展的大量形象史料,从另外一个难得的角度,印证了山西戏曲的悠久历史和繁荣兴盛$墓葬中的戏曲砖雕同时也记录了一种浓厚的社会风尚,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晋南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极其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戏曲活动当时在农村广为开展、深受欢迎的情景,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

二、宋、金戏曲艺术经过糅合提炼形成特有的演出模式之后,其内容也逐渐演变成教化民众和针砭社会的娱乐活动。根植于民间生活的戏曲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人生百态,也为墓葬戏曲砖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1. 主题性融于实用性。金以降,山西南部的仿木结构砖室墓葬建筑形制已走向极至,墓室中往往雕饰得富丽堂皇,四壁基部都是结构复杂的束腰须弥座,中部周遭砌雕花格子门,有些还有回廊栏杆,上部为重重叠叠的铺作垂昂,有时砌出重檐屋顶形状。墓室四壁一般由四座房屋的外檐建筑构成前厅、后堂、左右厢房式的四合院。这类墓葬里戏曲装饰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内容,其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戏曲砖雕。

也就是将戏曲作场的情景,绘图模勒,制为雕砖,于修砌墓室时镶嵌入墓壁,使之成为整个墓室结构的组成部分,又成为厅堂之中戏曲演出场面的象征性装饰,与整个墓室的厅堂内室构造或四合院内天井式结构相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当时家庭戏曲文化生活的立体环境。

研究资料表明,山西南部所有彷木构的砖室墓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有墓主人夫妇宴乐图,表现夫妇二人正襟危坐,边饮酒吃茶,边观看乐舞杂剧表演的内容。

稷山马村墓北壁男主人头戴巾子、身着长袍,女主人头挽发髻、身穿长衫,男左女右,分坐两旁,面带悦色,目视南壁,观看杂剧表演。

侯马董明墓男主人手执念珠居左,女主人手捧经卷居右,皆面向南壁戏台看戏,喜乐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形象生动的墓葬戏曲砖雕作品,可以让人们体味到戏曲艺术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

2. 蕴涵性融于单纯性。山西晋南墓葬戏曲砖雕表现的舞台均作一字形排列,演出形态也一般都由四到五人组成,这种表现形式在墓葬砖雕中较为普遍。稷山马村的杂剧砖雕演出场面比较典型,由副净、副末、末泥、装孤等四个角色组成。副净手挑灯笼,站在舞台左边;末泥穿袍秉笏,坐于舞台右面;副末右手执板,左手前指,回望末泥,似在聚精会神地注视末泥;装孤站在副净与副末之间,屈膝倾身,应为主演。

纵观这四个角色的表演,前后穿插,层次分明,主次有别,比较鲜明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职业特色,增加了舞台艺术所具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化峪杂剧砖雕亦是五人一排,左一为正在陈述的装孤,左二为面容苦愁的平民,二人并列似为互相折辩。其余副净、副末和末泥三人端立右边,默不作声,似在静听。这种开演前被称之为“艳段”的表演形式,把欲将表现的故事内容暂且包裹起来,埋下一个伏笔或者隐线,留给欣赏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3. 原真性融于生活性。山西晋南墓葬戏曲砖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戏曲艺术。如马村金墓镶嵌有舞台并雕刻若干戏剧角色。

这些砖雕戏俑有演员、乐队之分,演员有副末、副净、末泥、旦、装孤等不同角色,乐队则系由大鼓、腰鼓、拍板、横笛、蹙篥等5种吹、打、拍器乐组成,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宋、金杂剧舞台的设置与伴奏乐器的组合形式。

侯马董明墓五个砖雕戏俑均经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给人们呈现的是一种“亮相”状:左起第一人戴黑色短脚幞头,形似蝶状脸谱,袒胸露腹,手执文卷,当为装孤。

左起第二人戴黑色无脚幞头,衣角掖起,形似传话,当为副末。居中者戴展脚幞头,宽袖大袍,双手执笏,是个末泥色。

左起第四人,窄袖长衫,腰系彩巾,面容清秀,姿态优雅,当为引戏色。最右一人,软巾裹头,宽袖短袍,鼻颊涂白,黑眼吊眉,左抱棒槌,口打呼哨,是一个典型的副净色。这些墓葬砖雕戏台模型和戏俑,无疑是按照现实生活中舞亭类戏台上的杂剧演出情景微缩和雕造的,既证实了当时农村杂剧演出形式,也显示了宋金杂剧在古河东植根之深以及与文化生活的关系,说明用砖雕舞台和戏俑做随葬品及装饰艺术,为死者行娱,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民俗风气。

三、砖雕,俗称“花活”,是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墓室砖雕是北宋仿木建筑雕砖墓流行后兴起的一项工艺技术。

砖雕使用的材料相对简便,易于制作,用途广泛,适用性强。晋南地区的金墓砖雕材料,质地与金墓普通砖相同,一般色泽呈黛青,火候均匀,质地细腻,坚而不脆,为砖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材质基础。通常来说,砖雕的雕造工艺都经过制坯、烧炼、雕刻几道工序。

用来烧造雕砖的泥土要比普通砖的细,一般还要经过水洗、沉淀之后再使用,使之提高纯洁度和粘合力。

山西墓葬戏曲砖雕的制作技法不尽相同,有的是在烧制好的砖上雕制的,有的是在未烧过的砖坯上先雕后烧的,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凿方法,以及许多寺庙中的泥塑做法相一致,标志着砖雕匠人工艺技术的极大进步,为我国雕塑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

砖雕的雕刻技法与石雕、木雕基本相同,可以平面浮雕、半圆凸浮雕、高凸浮雕,也可以镂空雕刻,其造型浑厚圆润,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历来多为建筑装饰所利用。

山西墓葬戏曲砖雕技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但有浮雕、镂雕,而且还有圆雕,其中浮雕应用最为广泛,以不同形式与内容布满了墓室四壁。

这些砖雕人物背部一般都连在砖面上,形象稍显粗拙,但是人物造型、情态、气质诸方面都是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表情丰富,传神达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统一的场面,其高、广、深的“三维空间”,如同可触可摸的“立体诗句”,彰显着浓厚的艺术魅力。山西南部金代墓葬中戏曲雕砖的普及、雕造技巧的提高和工艺的定型化等特点,应该是民间需求量增加所刺激成的结果。

这些戏曲砖雕多是模制的,相同的砖雕形象也常常在不同墓葬中重复出现,可见当时已有专门的烧造作坊和砖雕艺人,在进行批量生产,以供应当地修砌墓葬的市场之需。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
14976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