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内空洞的区域被称为腔。动物吸入空气后,这些空气经过腔体挤压,并通过声带摩擦而出,就会发出声音。由于挤压空气和摩擦声带的位置、力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声音。人类是运用声腔最成功的动物,发明以声音为基础的语言体系。为了让这些语言保留下来,人们又发明了文字。所以,文字被称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产生于亚洲西部亚美尼亚高原的楔形字,也叫“钉头字”或“箭头字”,出现的年代距今5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文字被认定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然而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却有仓颉造字一说。
仓颉,陕西省白水县人,黄帝时代史官。传说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符号加以搜集、整理,创造出原始的汉字。因此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如果仓颉造字可以得到证实,那么汉字的历史可以提前到5000年以前,与西亚楔形字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历史学家还有一种字画同源的观点,认为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既是字,也是画。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字画作品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约七千年前的彩陶图案。有的彩陶图案和汉字非常接近。如果这些图案可作为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那么中国文字的起源时间就会继续前移,远远超过西亚的楔形字。
中国文字诞生后,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的规范和统一,最重要的有西周、秦汉、隋唐、明清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次文字统一。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规范是在西周时期。《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周礼》也有记载,由于“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周王朝便以都城所在地陕西关中方言,又称“雅言”为标准,向全国推广,以“达其志,通其欲”。雅言随之被当成“国家正音”而“人人学范”。
(惠焕章/文 《西安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