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童年梦想: 1956年榴花五月,一个明媚的日子,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江南福建泉州的一座医院里,小俊英呱呱堕地。五个月后,母亲带着她回到了家乡--新绛县三泉村。从此,俊英便在历史文化名城古绛州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在母亲的哺育、呵护下长大。母亲性格开朗,爱歌善舞,曾为新中国的诞生打过腰鼓,扭过秧歌;曾为土改的胜利唱过眉户,扮过角色。外公也是个蒲剧迷,常常背着俊英步行十里、二十里去看戏。在这充满戏剧氛围的家庭影响下,使俊英从小就中了唱戏的魔,着了唱戏的迷。她经常同小伙伴把红纸舔湿涂红脸蛋,用锅底黑描眉,仿照着戏台上的小旦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舞。学校老师看她是棵唱戏的苗,吸收她加入了文艺宣传队,并让她在《红灯记》里扮演李铁梅。这可把小俊英喜坏了,乐疯了。她缠着妈妈让照着年画上刘长瑜的扮相化妆打扮。演完戏,还舍不得洗掉,竟带着满脸的油彩入睡,去做甜甜的戏剧梦。 考入蒲剧团: 13岁那年,在几百个竞争对手中,俊英考上了新绛县蒲剧团。欣喜的她,为了能顺利报到,起了大早,给曾反对她从艺的外公在枕头前留了一纸条:"外公,我爱你,但我更爱唱戏,我去了。"她接过娘给的一个包袱,一溜小跑出了院子。从此,俊英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那时,家里光景紧巴,娘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卖葱、卖白菜,挣点零碎钱来供她学艺。俊英念念不忘,绝不能辜负娘的希望呀! 师从筱兰香: 1969年,正是批判"封资修"的时候,团里的老艺人田郁文,艺名"筱兰香",在蒲剧界很有名望,可眼下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人们都说她进了"牛棚"。俊英刚到剧团,一心想着唱戏,却不管这些,如同吃了豹子胆似的跑到田老师住的"牛棚"里求艺。田老师反而惊怕了,"女娃,我是'牛鬼蛇神',靠不得!过去那戏活儿是'封资修'学不得的!"而俊英不听,偏要考!偏要学!一天,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扑通一声跪在了田老师面前,淌着眼泪恳求:田伯伯,"收我做个徒弟吧?"田老师赶忙扶起她,直盯盯地望着她这位热衷于艺术的姑娘,终于答应教她唱戏。从田老师那儿,她学到了传统蒲剧的几种唱法和多种表演程式。这是她艺术的启蒙。 走出新天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某剧团的一位演员,学王秀兰演戏学得十分逼真,不管王秀兰怎样唱怎样个演,她都能学得绘声绘色,宛如其人。人送她个外号"气死王秀兰"。然而,多年过去了,王秀兰照样辉煌,而她呢?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 俊英听后很受震动,她觉得学艺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步人后尘,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为此,她也琢磨起自己的路子来。 她想了,唱戏的首先应有个好嗓子,要有个美好的歌喉。 虽然爹娘给了俊英一副好嗓子,是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但俊英不满足,练嗓子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她喜欢登山,在高山上练。无论是在团里还是下乡演出,大清早就跑到山头上尽情地吼叫,吼呀叫呀,让音域向远方扩展,久久地回荡。她喜欢水,临水练音色。要么站在潺潺的溪水边练唱,让声腔变得活脱欢畅;要么站在滔滔的黄河边练唱,使得声腔激越奔放;要么又在平静的湖水边练,让声腔变得优雅舒缓或者是凄凉哀伤。她还喜欢静夜,在静夜里练音质,万簌俱寂的夜晚,俊英索性关了电灯,独个儿站在房间开始练唱,一次一次,渴了或是嗓子沙哑了,摸起茶杯喝上几口温开水,无须开灯,再继续练唱。这便是她的耳静、心静、脑静与夜静四静合一的练法,她与整个天地构成了一个感觉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