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说到绳结,其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就发现了骨针和各种带孔的骨、贝类等饰品,这表明人为加工的绳线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而当先民们用这些绳线穿制兽骨、贝类装饰品或缝制衣物时,必然会产生简单的绳结。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绳结几乎有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
除了绑缚功能外,绳结还被智慧的先民们赋予了另一实用的功能——记事。结绳记事,即人类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出现之前漫长的远古时代里的一种记录事实和沟通的方式。战国时期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就记载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在上古时代是用结绳的方式来治理天下的,而后世的圣人则将结绳改为契刻文字。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提到:“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我国少数民族中,也还有结绳记事的实例。如云南独龙族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处于刀耕火种、轮荒耕作的原始社会生活形态,他们以结绳的方式来记录时间。根据《滇藏高原考察报告》记载,独龙族人把结着若干疙瘩的麻绳挂于床头,以免忘记。若出远门,则把麻绳系于腰间。结绳多数用于记录日程,例如约期结绳,就是取两根细绳,各结上相等数量的结,一结表示一天。双方各持一绳,分开后每天解一结,将全部结解完,双方就必须在相约的某地会面,不得失约。
(旭夜/文 《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