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绛州陶琰,奉身无长物 民称“青菜陶”

463 0
发表于 2022-3-3 18:53: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明朝大清官陶琰(公元1449年~公元1532年),字廷信,别号逸庵,谥号恭介。陶琰一家世居绛州城内,他22岁时乡荐第一,32岁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随后历任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陕西按察司佥事、本司副使、福建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19个职位,官至三公,位极一品。陶琰为官42年,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政绩卓著、朝野多美誉,一生勤于政事,三督漕运,两归田里,家风严谨,教子有方。奉身无长物,适口无兼味,民间赞其为“青菜陶”“陶三杠”。新绛将其所居之巷命名为陶家巷以永志纪念。
绛州陶琰,奉身无长物 民称“青菜陶”
新绛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晋国都城,史称新绛,隋唐以来称绛州。

古城中心有一东西巷,名曰陶家巷,是为纪念陶琰而命名的。巷北中部有一座一亩多的园子。园子四周高楼林立,而园内仅有5间砖包土窑,一棵硕大的古槐荫蔽了半个院子,一口轱辘古井浇灌着园内数畦花草,陶琰后裔在此居住了500年。

每顿饭仅上一盘清淡的素菜
绛州陶琰,奉身无长物 民称“青菜陶”
陶琰的父亲陶铨是明英宗正统乙丑进士,历升陕西参议,为官清正。陶琰为陶铨五子,自小受父亲儒家正统教诲,立志忠君报国。

明宪宗成化七年,陶琰乡荐第一,成化十七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明孝宗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他初为官,虽位低而任重,主持正义,认真理案,平反冤狱,一次便全活50余人,声名鹊起,旋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到任后,他为官清廉,嫉恶如仇,经一番调查讯问,毅然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大快军民之心。弘治六年升任本司副使,并受命整顿西部重镇固原(今宁夏固原)。陶琰到任后,严格训练士卒,修缮军用器械,广积粮草,常备不懈,守边长达8年之久,边境平定,人民安宁。弘治十四年升调福建按察使。他官虽然做大了,但俭朴的生活作风丝毫未变,每顿饭仅上一盘清淡的素菜,坚持不食荤。福建百姓尊称之为“青菜陶”。弘治十七年调任浙江右布政使。来到这富庶的鱼米之乡,他除却官场的许多繁文缛节,坚持节操,半年之内就节约盈余各项官费3000余两,全部存入国库。朝廷上评价各省布政使及按察使政绩时,御史们共同推荐陶琰为第一。弘治十八年,陶琰升任福建左布政使,明武宗正德元年因不服南方之湿,调任山东左布政使,同年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察河南。

他每到一地访民间疾苦,黜属吏贪婪,减轻百姓税役负担,民心大顺。正德二年,陶琰任刑部右侍郎。期内,陕西游击将军徐谦,诬陷奏御史李高,欲置李高于死地。陶琰受命查勘,弄清了真相,秉公而办为李高申冤。谁知此举触犯了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刘瑾因叛逆伏诛,朝廷恢复了陶琰诰命,官复原职,免罚前米。陶琰的高风亮节得到朝野一片赞赏,遂改任左副都御史、漕运总督、兼抚凤阳。

人们尊称他为“陶三杠”

正德八年,陶琰已年过六旬,仕途30余年,常年奔波任所,积劳成疾,常感力不从心,遂因病要求辞官回乡。然皇帝不许,并二次派他担任漕运总督。陶琰尚未到任,漕运沿途权贵土豪闻风悚惧,或收敛匿迹,或纷纷逃窜。督漕之事十分顺利。他在淮浙一干又是5年,先后7次提出辞职,终于获准归里。家居7年后,明世宗登基欲征用德高望重的老臣,朝廷内部连连推举,要求陶琰再次出任漕运总督,陶琰只好以73岁高龄再次赴官就任。不久陶琰升任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任工部尚书。临别之日,淮民倾城出送,涕泪号泣,留恋难舍。

嘉靖二年,陶琰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机务。是年南京一带灾荒歉收,粮价飞涨,饥民饿死无数。陶琰来不及上报朝廷,自担职责,将官仓内积粮全部拿出来用于赈济,一时平抑了物价,安定了民心,救活无数灾民,随后奏报朝廷,为自己擅动国库而请罪……

嘉靖三年,陶琰已75岁,连续上奏要求告老还乡,10次才得以批准。诏加太子太保(正一品)驰驿归里。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陶琰出淤泥而不染。其他官员离任,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斥道路,唯陶琰官至正一品的三公之职,任官42年,身边除文房四宝和衣服被褥,没有一点余物,行李只有三担。他为官多在南方,南方人以竹杠作扁担,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陶三杠”。

陶门五进士 家书抵万金

陶琰出身名门,家教谨严。其父陶铨正统乙丑进士,授行人之职;其兄陶玺,天顺甲申进士,授户部主事、员外;其子陶滋,正德甲戌进士授行人;陶登,琰之曾孙,万历壬辰进士,授齐东知县。陶门五进士,廉洁家风相传不息,辈辈皆清官。

陶琰历任数十年外任,与儿孙难以团聚,常以书信教导子孙。后人将这些信件编为《诫子书》,在绛州一代流传甚广。他在信中教育子孙,“圣贤教人,穷理正心,非为求取功名,只是要做人做个好人,做官做个好官。若做官做得不好,不如不做官”。儿子陶滋中举进京赶考,他谆谆告诫:“近年京中光棍极多,你不可被其引诱陷害,悔不可及……乡里人不分贵贱都要礼貌待之。送人情只是手帕、帽儿,虽甚贵人亦如此,不可约而为泰,后日难继。”教儿交友要慎,平等待人。

陶琰常年外任,其子陶滋任京官,陶琰多次欲进京与儿孙见面以享天伦之乐,然而终未成行,原因是“非不欲到京与你及几个孩儿相见,只是千思万虑不能前去。所以不去者,汝自知之,只是难与人空手相见也”。可见贵为封疆大吏的陶琰囊中羞涩到何种程度。

陶琰三次出任漕运总督,职高权大,多有贪官污吏走陶滋的门路给其父行贿通融。陶琰告诫其子:“运上官军不要受他纤毫礼物,不要见他,不要与他写信。前信已言,今再及之,恐坏名节也,记之!”

在对待钱财的态度上,陶琰给儿子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我无他才能,只是做官不爱钱……多负钱财亦复何益。世人所谓来多去多枉自奔波耳。使汝继我亦复如我,后人承汝亦复如汝,绳绳相继其福无涯。何必外求多取钱财,夸耀一时。”“我自弘治三年敛事陕右,无客不曾买肉,非为肉为不美而不食之也,正以家无房屋可居官不可恃,一旦归家何以自存。若以先奢用自处,知有今日可耳,不知有今日亦岂能有今日兮?”无客不食肉,可见其生活俭朴。陶琰的这一段话,至关重要,他告诫人们反贪防腐,必须从严把食欲和物欲关做起。

《诫子书》句句至理,字字珠玑,陶氏子孙相传励行,获益匪浅,后辈累出清官。

秉公执法 铁面无私

明清两代共有262任漕运总督,能担任漕运总督的,都是历练多年且最得皇帝信任之人。他们驻扎在淮安,手握数额巨大的漕运经费,权力很大。

陶琰担任漕运总督时,漕运体系已相当败坏,作为漕运指挥中心的淮安,更是矛盾尖锐、纠纷复杂。为维系边关用度、保证京城日常开支而设立的漕运制度乱象纷呈:有的官员利用漕船、运道转运私人物品,有的官员胡乱征用负责漕运的漕兵,甚者一路敲诈勒索,利用公权满足个人私欲,给漕运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面对以上种种贪腐现象,陶琰一律秉公执法、铁面无私,遇到骚扰地方、假公济私之辈,他杀一儆百毫不留情,并且以身作则,严令手下人也必须遵照执行,否则一旦发现违法事实,将从重处理。在他的管理下,漕运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漕运最开始选取的征粮区都是水土丰茂、物产丰富的产粮区,但漕运沿线民众长久承担过重的负担,生活竟愈发困苦。陶琰于是对漕运沿线展开调研,了解到因为仓储条例等方面的缘故,需要沿途的军民进行很多并不必要的工作,这些额外的任务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陶琰决心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多次就上述问题上奏朝廷,为民众争取了不少实际利益,并且从制度入手,努力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将漕运制度修改完善。在他的努力下,漕运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维持。

对待民众,陶琰始终实心实意;但对自己的生活,他非常简朴,日常饮食、穿着、出行以勤俭节约为原则。到了退休的年纪,他反复申请告老还乡,朝廷都不批准,考虑他实在年老体衰,朝廷才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请。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俸银,都用于救济灾民,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青菜最是朴素,有的人觉得乏味无比,有的人却能从中尝出甘甜,陶琰就是后一种人。这份甜,尝在口中,喜在心间,因为这是坚守清廉、抵御诱惑的确证。

陶琰一生著述甚多,诗文浑厚雅正,不事雕琢,自成一家,所著《归田稿》《菊庄录》等因无资付梓大多家藏失传。嘉靖十一年陶琰病故,享寿84岁,名列绛州乡贤祠。《明史》中有《陶琰传》。

15078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