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从柳宗元与鲁迅开列书单说起

819 0
发表于 2022-3-14 18:41: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近读知名学者易中天《读好书就是选择好的精神伴侣》一文,大意是说,提高修养和品位,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因此读书就要有所选择。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引用周国平语“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了也会腻味的”。所谓有了选择,也就有了品位。品位只能是来自阅读的经验,这就要博览群书。而博览群书的“博”,不仅是指数量的多,更是指品位的杂。朱光潜有语“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我联想到前人和古人开列书单的一些有关议论。

读书易,但读好书难,面对纷繁复杂的推荐书目迷局,有读书栏目请来专家谈推荐书目。有的话语客气,称为推荐,有的则硬梆梆地要求“必读”。有一期栏目,专家们感于时弊,引出了80年前《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目”一事。

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记》(《而已集》)中提到的那回事。他说:“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来看的书目。”轮到鲁迅自己答问,他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填的则是“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而在附注栏里却写了一大篇话。

周作人后来提及此事说:“必读书的鲁迅答案,实乃他的高调,故意与别人拗一调,他另外有给朋友的儿子开的书目,却是十分简要的。”这是指鲁迅先生给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书目,全都是中国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对此有的专家指出“不能不佩服其别具只眼而又精当,的确是为学习中国文学指出了一条路径”。其感慨是在一切关于书的文字里,书目大概是最难写的,必须也有真本事,第一是足够的阅读量,第二是高明的选择能力,二者缺一这件事就干不得,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给青年人开必读书目,是下有所求,上有所好,似乎成了现今社会的时髦,然而专家们却围绕这“必读”二字生出许多感触。有的把必读书同“知识工程”联系起来,认为“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知识领域最需要自由翱翔、自由探索,用‘必读’之类的绳索去捆绑脑袋,太片面化,总结历史经验,应该告别这类蠢举”。因而建议最好精心策划出丛书,因为丛书容量大,可以给读者足够自由选择的天地。

由此我想到柳宗元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说,袁秀才要拜他为师,他力陈避师之名的原因。对这位实有才学的秀才,他推心置腹地同其交流了思想看法,谈了为文之道,推荐了阅读书目。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此外就是先读“六经”,再就是《论语》《孟子》等,这也是经书一类;对《左氏春秋》《国语》《庄子》《离骚》,也要采纳;《谷梁传》《史记》等书文辞简洁,可以参考;还有一些别的可读书,容我把手头的文章写成后再作考虑。柳宗元又指出,其要旨是不要离开孔子的思想。这些都是古代仁人贤士所遵循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圣人之道。他又强调“文者以明道”,围绕着这个“道”,注意不要怪诞走邪路,不要混杂不求专一,不要图快求全,欲速则不达,要持之以恒,大道只要修成,文章就有生气,时间长了就会蔚然可观。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又说到读书写文章一事,“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意思是说,写文章在于阐明圣人之道,而不是依靠美丽的词句,以雕琢修饰和声律顿挫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要真正做到“文者以明道”,就要广泛地阅读,从书中吸收和借鉴写作的要领。具体地说就是从《尚书》中学习它的质朴,从《诗经》中求得它的永恒,从《礼记》中体会它的适度,从《春秋》中求取它的论辩,从《周易》中体会它的变化,这就是写文章应该取法的根本。而后再参考《谷梁传》来磨练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使文章流畅,参考《庄子》《老子》让文章舒展,参考《国语》增加文章的情趣,参考《离骚》使文章含蓄,参考《史记》求得文章简洁明了。这些就是“文者以明道”的辅助手段。

鲁迅先生开列的书单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与柳宗元指导青年的阅读书目,其思想和方法很相似。鲁迅先生在答问附注栏里说到自己的经验,就是读书要与人生接触,这也就是他在《读书杂谈》中说的“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而且指出“现在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柳宗元在给袁秀才开列书单的前面,首先指出“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特别指出要把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诚心实意宣传辅时及物之道,道业有成,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有生气。柳宗元还指出,这样好比是有源头的河流不会枯竭,蓄积了粮食就不怕荒年,储备了财钱就不用担心穷困,天长日久养成习惯,就能看到这个方法的好处,即使孔子再世,替你打算,也不过如此。

孔子所讲的学问,不只是学,更在于行,特别看重人的修养。柳宗元一再强调的“圣人之道”“文者以明道”,就包括了这个意思,鲁迅先生强调“要紧的是行,不是言”,似有同感。看来历史上的名家大都所见略同。

祁世坤/文
15228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