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游牧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换为“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宋代济南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节称为“秋千节”,可见荡秋千风俗之盛。明人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髩,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
清明这天打秋千的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闺中女子,因此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荡秋千让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活动。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齐鲁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