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河东文学
›
“耕读”怀想(散文)_王逸群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耕读”怀想(散文)_王逸群
500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4-27 11:34: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耕读”怀想
十月末的一个周日,我回了一趟老家,正巧帮母亲收割家里仅二分地的柴胡秆。秋阳下,我挥动镰刀,俯首弯腰,割了一会儿便腰酸腿麻,额上渗汗。肢体虽说有些难受煎熬,心里却觉得愉悦舒适。久违了!这种因做体力活而产生的酸痛感。由此,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话题——耕读。
我国长期是以农耕为特色的,与之相适应,耕读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帝王从形式上重视农耕(如籍田礼)自不待言,有的皇帝在处理朝政后,还亲自耕田种地,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下令把皇宫空地都改成菜地园圃,栽种瓜果蔬菜,他一有空就会到园子里除草浇水。康熙帝也曾亲持犁器耕了一亩地,看呆了众人。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不乏描写耕读之美的作品,著名文人多与耕读有不解之缘,有的干脆就是“耕读模范”。你看,陶渊明扛着锄头,走在山下的小路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因在黄州城东一块坡地耕田,自号东坡居士。辛弃疾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带湖庄园,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之自号稼轩。
英国
教育
家洛克也有与“耕读”类似的思想,他十分推崇脑力劳动之后的体力活动。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他说,“静坐或读书的人又正需要一种运动”“(园艺与木工)这种工作对于一个读书或做事的人是一种适合而又健康的娱乐”。洛克还列举了几位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乐的伟人,如古罗马将军辛辛那图斯熟悉犁耙,犹太人崇拜的士师(审判官)基甸会使用连枷打谷,古波斯皇帝甚至亲自种植了一大片果树,“他们一方面是伟大的将领与政治家,一方面又是务农的农人”。
中国共产党人更是“耕读”文化的积极实践者,抗战时期的延安,“耕读”“耕战”蔚然成风。从党的领袖到普通战士,工作之余,战斗间隙,都积极投入到劳动之中。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闲暇时就去浇水、拔草。周恩来带头学习纺线,在枣园举行的纺线比赛大会上,他还被评为纺线能手。作家吴伯箫把自己劳动的体验写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在《记一辆纺车》里这样写道:“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菜园小记》描绘了一幅幅温馨的劳动画面:“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耕读结合,不仅使延安军民丰衣足食,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还造就了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音乐家张寒晖一曲《军民大生产》传唱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耕”的确关系到生计问题。今天,
机械
化、智能化日益普及,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几乎没有人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繁重的体力劳动都交给了机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读而废耕”呢?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读而废耕”。在机关,白领阶层从早到晚总是面对办公桌或电子屏幕;在大中小学,教师忙于教书,学生忙于读书做题考试,闲暇则只动动手指头,频频刷屏,不同形式的体力劳动渐行渐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忧虑。
遥想三十多年前,少年时代的我,每至散学放假之时,便放下书包,提起镰筐,扛着锨锄,或割草砍柴,或锄草翻地,汗流浃背,腰酸腿疼。那时也许觉得苦,可仔细回想,何尝不是乐在其中?你想想,劳作时,面向深厚的黄土,背朝辽阔的蓝天,劳累之后,饭吃得香,觉睡得甜,体格健康,思路清晰,这不是当下许多亚健康的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吗?
人不可太娇贵,适度的磨砺很有必要。一边读书,文明其精神;一边劳作,野蛮其体魄。这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模式。孟子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样的人,才能经得起人生的风风雨雨。
耕读的耕,应该有宽泛的理解,包括多种体力活动,可以是田间劳作,可以是木工等手艺活,或者体育运动。在机械化、智能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读书学习之余,脱离低头族、久坐族,为自己开辟一方体力活动的小天地,从中体验劳动之美、运动之美,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意义深远。
耕读
,
怀想
,
散文
,
王逸群
回复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普救寺 散文_曹向荣
•
张思学——立德齐今古 耕读传子孙
•
王逸群:那些语文课本里的河东元素
•
故乡的楼楼院 散文_王钰媚
•
找春天 散文_李恩虎
•
走进春天 散文_薛振堂
•
那些年,那些歌 散文_冯俊红
•
女教授的心愿 散文_冯红寅
•
走进春天 散文_张丽红
•
寄语女儿 散文_陈小明
•
老巷深深 散文 _支望华
•
运城市知名作家王小燕散文《望仙“成仙”》 获全国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
•
陪伴 散文_淮战科
•
八宝山菊厅送别恩师 散文_王忠明
•
我打盐湖走过 散文_闫锦涛
•
重回老宅 散文_赵中识
•
夏夜星辉满小院 _-王逸群
•
飞机从我家屋顶飞过 王逸群 文
•
耕读时光 诗歌 晓寒
•
腊月蕴年味儿 随笔 马楠
•
父亲与“对子” 散文 王逸群
•
牛犊火 随笔 王逸群
•
最是珍贵少年时 散文 运城 邹孟霖
•
花影常被风吹醒 散文 卢静
•
鸟儿是春天的精灵 散文 梁冬
•
我给母亲洗脚(泡脚)时 李婷 散文
•
浪漫山城 郑天虎 散文
•
王西兰小说、文化散文作品对地域文化的自觉表现_文艺评论_李云峰
•
“三管银杏源”杯散文诗歌楹联有奖征文大赛启事
•
耕读自娱谢麟_蒲州作家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