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发布
›
洞见运城
›
孟子是如何成为“亚圣”的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孟子是如何成为“亚圣”的
556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5-13 10:08: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在儒家学派中,学问与影响仅次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当属孟子,他也被后世追慕者尊奉为“亚圣”。宋代以后,人们把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并举,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生最崇拜、礼敬的便是孔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无人可比。孔子逝后,他以《孟子》立世,常以王者师自居,曾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伟大的母爱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他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靠纺线织布,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孟子小时候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母亲非常担忧,恐其难成大器。为了给儿子提供一处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不顾艰难困苦,数迁其家。
当初,孟家的附近有一片坟地。孟子常与玩伴溜到这里,不是堆土垒坟,就是学他人哭祭。孟母管教不下,便把家搬到了集市里。没想到孟子看见集市上商旅川流,生意红火,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像商人一样招徕客人,讨价还价。那时,商人虽然有钱,却无社会地位。孟母担心儿子染上“铜臭”,决定再次搬家。
孟母把新家选择在城东的学堂对面。学堂里师道尊严、书声琅琅,孟子如醉如痴,常倚门而望。看到先生教弟子演习周礼,他也在家里模仿起来。孟母觉得儿子走上了正道,心里十分高兴。
孟子进入学堂后,开始还兴致勃勃,勤学苦读,后来又觉得读书乏味,顽劣如初。一天,他径自离开学堂回到家中,只见母亲把织机上的布剪成了碎片。他问这是何故?母亲正色说:“学习半途而废,就像这碎布一样遭人厌弃!”孟子幡然悔悟,从此励志苦读,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思想的光华
孟子师从孔子的孙辈子思的弟子学艺,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了“仁政”与“王道”学说。他主张统治者应当“省刑罚,薄税敛”,施行“仁政”;反对以民为奴,繁徭重赋动辄以刑,滥施“暴政”。
在孟子心中,“性善”是人的天赋本性,人人都具有“四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为仁、义、礼、智“四德”的根脉,一个人如果能修养到家,就一定会培养出浩然正气,成为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认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只要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政”,构成了孟子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的宏伟框架,他因此断言,“得其民,斯得天下”。推而广之,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做君主的一定要关注民心向背,求得人民的最大支持,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对于如何稳定民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孟子在回答齐宣王资政方略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意思是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坚守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人没有产业,就会不管不顾,胡作非为。因此,他提醒齐宣王一定要使老百姓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在好年景丰衣足食,遇到灾荒歉收,也不至于冻饿而死。接着,他还异想天开,为每户农家设计了拥有五亩、乃至百亩土地后的“农家乐”生活。虽然只是一种空想,但这种以民为邦本、以土地为民本的思想,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周游的失意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醉心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曾四处游历,到过齐、晋、宋、薛、鲁、滕、梁等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希望得到赏识与重用。但却处处受阻,无果而终。
在梁国,孟子去见梁惠王,惠王问:“哎,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反问:“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惠王不以为然,又问:“寡人对于国家,可算是尽心了。河内遭灾,我把灾民迁到河东,又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尽力赈济,其他国家没有像寡人这样为百姓着想的。但为何邻国的人口没有减少,而寡人的百姓也没有增多呢?”
孟子一语破的,说:“那是因为王好战。战斗中非死即伤,逃跑的人一定很多,跑了五十步的,还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却不想自己也是在逃跑。大王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能比邻国多了。”
在齐国,齐宣王问孟子:“要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呢?”孟子回答:“实行王道,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是没有人能够战胜的。”齐宣王又问:“像寡人这样,能保护、安定民众吗?”
孟子不假思索,肯定地答道:“可以。我听说大王在祭钟时,不忍看到浑身哆嗦的牛被宰杀,就以羊易牛。有了这样的好心肠就可称王了。”接着他又指出:“怜悯之心正是仁的表现,而不是以大换小的问题。但这还不够,还应该由此及彼,广施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天下就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掌心了。”
尽管孟子特别属意于齐、梁这样的万乘大国,多次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却始终未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对孟子的学说最为佩服,曾有意实行他的主张。但孟子觉得滕仅是一个“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方国,很难有所作为,便自行离去了。
《孟子》的价值
游历无果,出仕无望,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孜孜不怠,潜心于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他穷尽一切创办私学,欲“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为了把弟子培养成学以致用的济世人才,他不唯书、不唯上,告诫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他们多动脑、勤思考,“心之官则思”。他还强调读书时应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并打比方说,如两人同时学棋,一人专心致志,目不斜视;另一人左顾右盼,心不在焉。那么,即使后者有很高的天赋,棋艺也肯定不如前者。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关于“仁政”“王道”言论的精华,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
司马迁肯定《孟子》只有七篇,而到了东汉,应劭却在《风俗通·穷通篇》中说:孟子“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里,也从应劭说,记“《孟子》十一篇”。
东汉赵岐经过一番研究、考证,认为:“又存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枉也。”他因外书系伪造而不予作注,故后来读《孟子》的人,也不去读它。这样,就逐渐亡佚了。对于《孟子》的思想文化价值,赵岐推崇备至。他在《孟子章句》中说:“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他还把《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认为“《论语》者,五经之[~公式~]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所谓[~公式~]辖,本意为控制车轮运动的部件,引申为事物的关键;喉衿,是指人的咽喉与古代衣服的交领,比喻事物的纲要。
毋庸讳言,由于受时代条件所限,《孟子》中也有唯心主义的内容。比如他所肯定的“先知先觉、后知后觉”等。还有他所提出的“小人”和“君子”“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别,更是贬损劳动人民,在为贵族统治者涂脂抹粉。所有这些,虽然谬误明显,但小端不害大义,仍瑕不掩瑜。
赵战生/文
孟子
,
亚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孟子首倡“文贵简短”
•
魏惠王问政于孟子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