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行走运城 问道河东_“关公故里”采风记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行走运城 问道河东_“关公故里”采风记
651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5-13 10:58: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滔滔黄河奔腾数千里,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突然一改由北往南的流向,折了一个大弯,向东朝着大海奔流而去。位于折角处的山西省运城市,因居黄河之东,所以古称“河东”。这里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黄河农耕文明和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都孕育于此。
11月初,笔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
新闻
界诸位同行一起,赴运城市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采风活动。大家参访关帝庙,感悟关公故里的忠义仁勇;登鹳雀楼,领略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抚摩黄河大铁牛,赞叹古人精湛的铸造技艺;漫步普救寺,欣赏西厢月影的婉丽……“关公故里,盐运之城”的无穷魅力,让大家深深着迷。
一
行走于“古中国”,我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寻根和朝圣的虔诚。到关公故里,当然要先参观关帝庙。
车从运城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便来到解州镇。远远望去,但见一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映入眼帘。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庙,按最高规格的宫殿格式营建,朱砂红的围墙、蓝黄相间的琉璃瓦屋顶,显示出恢宏的气象,让人尚未跨进大庙便心生庄严之感。
关羽
(约公元160—219),字云长,本字长生,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蜀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其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关羽死后备受推崇,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紧依盐池,面对中条山,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稽考史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关庙,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遭火毁后重修。全庙占地24万平方米,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走进关帝庙,但见通道两侧种满桃树,这里便是“结义园”。游客走到这里,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刘、关、张三人正在“结义坊”前、“三义阁”畔,跪拜天地,结为兄弟。北侧的正庙,为“前朝后寝”仿宫殿式布局,中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春秋楼前两棵千年古柏郁郁葱葱,外形酷似一龙一凤,神奇的古柏成为关帝庙的一处代表性景观,引得游人啧啧称奇。庙宇内,悬挂着各色褒奖关羽的牌匾,其中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的“神勇”、咸丰御笔“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的“威灵震叠”等,均相当珍贵。
一座关庙圣殿,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展现与民风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万千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数千年来,解州关帝庙在宣传和规范道德文化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人们,在这里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
教育
;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动力;当遭际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也来到这里,找到仿效和学习的榜样。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至今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之一的河东,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率先在这里兴起,并逐步繁荣。当我走进全国首家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对运城的黄河农耕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汾河则有山西人民母亲河之称。运城市万荣县,就在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今年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就设在万荣县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该园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
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区占地面积230多亩,包括广场演艺区、主题展馆区及实景花海区三大区域。在主题展馆内,以实物和
文字
、
图片
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数千年来,黄河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以及兴起、发展历程,并展示了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河省份丰富的特色
农产品
。
在“三皇五帝”时代,黄河中游地区逐步形成了包括渭河平原、汾河平原在内的众多沉积平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且便于开垦,生活在此的古人培育了粟、黍等农作物,农业的发展给古人提供了生存保障。为更好地助力农业生产,人们还观测天象,了解四季变化。在5300至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迈入文明阶段,河东以及关中、豫西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土地,而位于万荣县荣河镇的后土祠,则把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表达得淋漓尽致。后土圣母被尊为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据史料记载:“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到汉代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并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风辞》。唐时,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两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二十四次在万荣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地坛。
我们来到一处高崖前,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后土祠。后土祠原址在汾阴脽上——一条背汾河的长形高地。明清时黄河干流向东摆动,后土祠受洪流的威胁被迫辗转移建至现址,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祠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祠内有山门、舞台、献殿、正殿、秋风楼等,和唐宋时期相比,现后土祠规模要逊色不少,但仍不失为一处庞大而辉煌的古代祠庙建筑群。祠内的正殿、献殿建筑工艺精巧,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的精华。最前面山门内有一座过路舞台,紧靠山门后面有两座并列舞台,三座舞台形成“品”字形结构布局,为全国独有。每逢庙会,三座舞台会同时上演三本对台戏——河南豫剧、陕西高腔和本地的蒲剧,供后土圣母“观看”。而当地及周边县市的乡民蜂拥而至,在祭拜后土圣母的同时,尽情欣赏自己喜欢的戏剧。
位于正殿之后的秋风楼,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楼高32.6米,楼身檐下斗拱结构古朴精美,形制巍峨挺秀。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赋《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最后两句把他既留恋于富贵,又感叹人生易逝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后土祠内举办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更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惜和崇拜。
作为黄河农耕文明发祥地的运城,现今仍是全国著名的粮、棉产区,其小麦、棉花产量占整个山西省的一半以上。而近年来,该市的万荣、永济等县市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等种植业。坐在汽车里,但见公路两侧是成片的苹果园,果树被又红又大的苹果压弯了枝条。在许多农家小院前,苹果堆得像小山一样,果农们正在忙着分拣、包装,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三
在河东,不仅汉武帝、宋真宗等留有名篇,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并诞生了司马光、王维、王勃、柳宗元、关汉卿等文学大家,分别留下鸿篇巨制。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堪称千古绝唱。
文以楼载,楼以文传。位于永济市黄河东岸的鹳雀楼,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由于楼体壮观,风景秀丽,唐宋之际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登楼赏景,并留下《登鹳雀楼》等诸多不朽诗篇。
鹳雀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毁于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之下,近千年间仅存故址。20世纪90年代,永济市复建鹳雀楼。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进入鹳雀楼,一楼大厅内一幅大型浮雕作品,直观反映了黄河文明以及永济的概况。登上四楼,廊间的油漆彩画充满古意,别具一格。永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介绍,新建鹳雀楼是中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为体现唐代风格,修复时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楼内的画采用了当时已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可以说,鹳雀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整个楼显得特别古典风雅。
登上六楼,凭栏西望,苍茫的黄土地上,黄河一改人们印象中的奔腾之势,平缓地在不远处款款向南流去。远处的中条山南北逶迤,因正值上午,我们看不到“白日依山尽”的景致,更看不到“入海流”的大海,但依然能感受到王之涣笔下创造的艺术空间的美妙。在六楼的西北廊间,有一尊王之涣青铜像,他正举首瞭望着楼下的黄河,手提纸笔,似正亢奋地吟诵着自己的诗篇。同伴们争先恐后地上前,动作亲昵地与“王之涣”合影,留下跨越时空的美好记录。
在运城,还有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西厢记》动人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等众多催生艺术珍品的历史遗迹,漫步其间无不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四
下了鹳雀楼,我们直奔永济市蒲津渡,去欣赏富有传奇色彩的黄河大铁牛。
来到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一处平台,但见四尊黝黑锃亮、体形庞大、体格健壮的大铁牛,头西尾东,呈伏卧状,在秋阳下忠诚如故地守护着九曲回绕的黄河。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这四尊造型优美的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距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每尊铁牛重55至75吨,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它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里修造浮桥,但竹索连接而成的浮桥不堪重负,经常断裂。开元年间,唐明皇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并铸铁牛为索桩。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八头铁牛铸成。黄河两岸各伏卧四头铁牛,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铸铁牛置于河岸,意在震慑肆意泛滥的黄河水,这也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而伫立铁牛旁的汉、维、蒙、藏四个民族的青壮铁人,不仅扮演着索桩的角色,更象征着民族大团结。
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至清代因黄河改道,蒲津渡废弃。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随河床淤积,被深埋于黄河河滩。
1988年,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说:“铁牛、铁人是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大家,现另外四尊大铁牛仍在河床内。她开玩笑地对大家说:“大铁牛是全国唯一可供大家抚摩的一级文物类国宝啊,大家可要抓住机会多摸摸啊。”
行走运城,问道河东。短短两天的采风,在运城这一“中华五千年文明主题公园”内的参观,只能是匆匆而过,可仍让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滋养。
(岳 鹏 作者系宜兴日报原副总编辑)
行走
,
问道
,
河东
,
关公故里
,
采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跟着作家去旅行” 山东研学团来运城采风
•
运城市诗词学会到夏县采风
•
河东的清明与风筝
•
河东花已开 诗 墨盈
•
关氏后裔聚集 关公故里祭先祖
•
大河之东所谓“河东” “天命之省”话山西
•
西安学子“花式”游河东
•
福建闽南关公崇拜源自中原根在河东
•
秦晋四县(市、区) 作家深入河津龙门采风
•
激荡在河东厚土深层的铿锵足音
•
盐湖区安邑文化学会采风临猗
•
张四维诗中的河东山水
•
河东的麦季
•
风从河东来
•
清代名臣孙嘉淦与河东盐池
•
永济市作家协会到竹林采风
•
永济市作家协会到竹林采风
•
“天作之合”与河东
•
“河东狮吼”的来源_赵怡华讲河东成语
•
天荒地老说河东 沧海桑田话运城_河东演义第一回
•
河东古为文明地 神话多在运城传_河东演义第一十五回
•
关公不仅属于河东,属于山西,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世界
•
河东如你所愿_散文_阎晶明
•
问道五龙庙 _河东影像
•
扩大万荣苹果美誉度,万荣县老年大学摄影班前往果园采风
•
柳宗元的河东情结与乡愁
•
《左传》一篇佳构 几多河东元素
•
范仲淹奉命宣抚河东——佛法滋益
•
“关中之首,河东之尾”——古蒲州开发利用
•
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提升改造项目汇报会召开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