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一张尘封已久的广告单

455 0
发表于 2022-5-14 16:54: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一张尘封已久的广告单
近日,在新绛县中药厂采访,看到一份广告单,引起我的兴趣。广告是大清光绪己亥年间制作,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广告单为木刻版,分上下两层,上层右写“德义堂郝瑞芝大宝号”,左写“大清光绪己亥年,城众乡绅等敬送”。中间有四个大字“是乃仁术”。下层是“小儿七珍丹”“梅花点舌丹”的产品介绍,两旁分别写有“京都德义堂拣选精制丸散膏丹”“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

当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一些产品的效果只能靠人传人。这一则广告虽没有华丽的画面,但言简意赅,将其地址、理念介绍得一清二楚。对“小儿七珍丹”“梅花点舌丹”的介绍,更是精到细致,耐人回味,设计也较精美。看到这一旧时广告,我们不由对其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原系清朝皇宫为皇室专用的秘药。清咸丰年间,河北武强县郝氏从同乡挚友王姓太监手中抄得清宫秘方,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开设“德义堂”中药铺。经过郝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德义堂”的制药技艺日渐精深,疗效卓著,声名鹊起。“德义堂”由此成为新绛县最大的中药铺,一百多年来“若要小儿安,月月离不开七珍丹”的民谣一直在民间流传。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德义堂”更名为绛州医药总店德义堂制药厂;1965年,德义堂制药厂更名为新绛县制药厂。1979年,新绛县制药厂归属山西省医药总公司管理,更名为山西新绛中药厂;1997年,新绛中药厂改制为山西双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双人药业选择北京朗致集团增资扩股,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和市场条件下,祖国中药奇葩、有中药青霉素之称的“梅花点舌丹”和“小儿七珍丹”等珍品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2010年“双人牌”获山西省工商管理局著名商标称号。2014年“梅花点舌丹”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儿七珍丹”被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珍贵的圣药“梅花点舌丹”和“小儿七珍丹”的制作技艺,是来自清宫秘方的独门技艺。“梅花点舌丹”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有提及和记载,使其盛名流传。“梅花点舌丹”具有消炎、清热、解毒、止疼等功效,人们还发现它对各种肿瘤有一定疗效。《中成药研究》杂志,曾于1982年第6期,刊载了一篇《梅花点舌丹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的文章。“小儿七珍丹”具有镇惊退烧、祛风定喘、通便泻火、杀虫除菌的功效。由于疗效神验,药到病除,现被国家列为“国家秘密级秘密技术”。久负盛名的配方和制作技艺受到民众一致赞誉,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宫廷圣药,现收载于国家部颁标准。

笔者与“德义堂”的后裔传人交谈,其对“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制作工艺作了一些披露。“梅花点舌丹”由牛黄、麝香、西红花、血竭、蟾酥等21味名贵和毒性药材制成。“小儿七珍丹”由明天麻、羚羊角、牛黄、蟾酥、沉香等19味名贵中药材研制而成。这两种药配伍独特,制作工序多而复杂,其中采购净选、炮制配料、起模制丸、包衣抛光工序更是独特神秘。每一味原料都要由传承人按训挑选,来自道地产地,惟“上品”药材方可入药。特别是对毒性药材的炮制,遵循“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的古训,从而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把控火候、温度、时间等技法都贵在传承。传承人凭借多年操作经验,按照传承的技法炮制加工,特别是动物药的炒制,通过看火色、辨成色等方法娴熟掌握温度、火候及炙药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药性变化。辨药性一法堪称绝技。传承人从炒锅内拿起一把炙药,观察其色泽及气味变化,就能判定其成色。贵细料的调配是处方的核心,由传承人在贵细料库秘密配制混合后,再与药粉搅拌均匀。总秘方只掌握在传承人手中。一系列流程中相关人员各司其职,不允许他人打听。

制丸方法更是一门独门艺术。丸药纯手工制作,用毛刷刷粉起模,将药丸置于匾筛中,双手撑匾,推、拉、揉、摔、打、闯、簸等动作反复操作后,药丸泛制成桐籽般大小,均匀一致。历史上药丸的外衣是纯黄金。在两个匾内放入药丸,按比例加入黄金金箔,施以抖、摔、闯、震,将黄金包裹于丸药表面,打开匾筛,药丸金光灿灿,尽显皇家富贵。当代药丸生产工序则是,朱砂红外衣在真丝绢袋里抛光之后红润晶莹、光滑如玉,这能够很好地密封住、保留药性,又显药品珍贵。新徒三年方才入门点舌丹制作技艺,可见传承之难,技法学习之不易。

近年来,新绛中药厂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运用现代技术,严格管理,精益求精,追求名牌效应,使传统药品不断上档次,销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攀升,可生产38个品种,49种规格。

企业负责人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非遗工艺传承人后继乏人,年轻人不愿从事该职业;国家非遗产品“梅花点舌丹”历史资料遗失严重,展览不足等;山西省非遗产品也存在这一问题。

梁 冬/文
16269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