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高禖庙的文化气息

620 0
发表于 2022-5-27 11:15: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高禖庙的文化气息
11月7日,在多雨的己亥之秋,是一个难得的晴好日子。笔者同河津市教科局的黄福康老师、河津市文旅局的原娟娟女士及盐湖区解放路三小的老师王芬女士一起,前往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西北的高禖庙采访。多年前,我曾经去过高禖庙,当时庙内正在修缮,只记得满地木渣与刨花,其他建筑形制风貌倒印象不深了。此次前往高禖庙,没有想到,有不少让人惊喜的遇见,收获颇丰。
高禖庙的文化气息
风光气象不俗

车行深秋田野,只觉空气清新,草木可亲。路边绵延不断的绿地,其中绿色的,不是麦苗,却是连伯村的特产韭菜。原来,连伯村靠近黄河,村子里多河滩沙土地,最宜韭菜生长,因而连伯韭菜已是一个特色品牌

据介绍,连伯村所在的河津市阳村乡是农业大乡,所以空气清新。因为毗邻黄河,这里还有特殊的风景。

果然,过了连伯村牌楼,再往西北方向而去,是一条林木高耸、气象不凡的林荫大道。虽是深秋,两旁树木树叶色泽斑斓,是一道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再向前走,是青葱柏树夹道的旅游路,奇特的是,两旁的树木层层叠叠,愈往里边,愈高耸茂密,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幽之感。

据黄老师介绍,高禖庙位于黄河岸边一块高地上,其实像一个岛屿,或者像一座高崖,总之地势比周围要高很多。这块高地上,从未被河水漫过,因为建筑走向的原因,也从未有大风,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高禖庙的文化气息
黄老师的介绍让我们更加心生向往。时间不长,一座气势雄伟的庙宇赫然出现在面前,果然气象不一般。

大门上是一个竖立的蓝色匾额,听原娟娟女士介绍,这个匾额大有说头。原来,天下庙宇多是横向牌匾,意为横跨九州,高禖庙的牌匾是竖起来的,所以她便有了新名字——额。有三重含义,一、庙宇由皇帝敕封修建;二、供奉与天地相齐的神祇;三、庙中神祇十分灵应,在百姓心中有较高的地位。看来高禖庙所供之神非同一般。

进得门去,眼前是一座建筑的侧影,脚下的甬道两边,花木绚丽。格桑花已过了盛花期,却还有高枝上挑着艳丽的花朵,虽然不多,但也夺目。大丽花、月季,还有已开过花的灌木,密密地簇拥在花圃内,告诉人们,它们曾经有过美丽与绚烂。

再往前走,那座建筑的外墙上,张贴有几幅信众喜得贵子的还愿榜文,红纸的颜色有些旧了,喜悦之情犹在。

转过去,那座建筑的正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是一座舞台,也叫戏台,古称乐楼。因为奇特的顶部造型,看上去十分古朴典雅。据介绍,顶部是十字开花顶,极尽富丽华贵。两边有长长的楹联,字体潇洒,内容厚重,细看是:“万脉同源五千年华夏文明崇圣地;千枝一本亿万代炎黄根祖仰高禖。”

正对舞台的是一座香炉,上边建有小亭,四根柱子高高地立于雕有莲花的石柱础之上,仰观亭子,其上有些藻井的装饰。

过了小亭,是一座宏伟的献厅,厅内两边墙上有大禹治水的壁画。献厅中还立有几通碑碣,多为明清时代的。有前人捐善款修庙的功德碑,还有记载修缮过程的事迹碑。碑旁是一顶色彩鲜艳的红罗大伞,据说是每年三月十八庙会时,高禖神出游所用。

过了献厅,便是正殿。其与献厅同是元末明初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故事传奇多多

在院中我们遇到了看管庙宇的老人马长喜,他见我们看得仔细,便认真地为我们讲了不少高禖庙的故事,听来让人耳目一新。

高禖庙中供奉的原来是女娲娘娘。女娲当年抟土造人,累了以后便让所造出的人婚配,繁衍后代,所以她被尊为最早的媒神。又因为她是神,所以媒不用女字旁的,而用食字旁的。

这高禖庙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元末清初的,但是庙宇最初修建的时间却不是这个时代。前文所记,在献厅下的一通清初的石碑上,记有庙宇在宋元时期皆有重修、具体建自何年却不可考的字眼。这里需补记一段历史,进门处那座戏楼,原本是砖木建筑。1976年,连伯村要建学校和供销社,因为缺少木料,便拆了戏台。在拆戏台的过程中,有人从台基下发现了一块类似记事板的圆木,圆木上写着仲康、商等字眼。圆木被毁了,可贵的是,当时其上之字却由村中一位老者摘抄于笔记本上,传了下来。其文曰:“仲康丙寅年诸曰皋庙。商汤丙申大祀祭拜诸曰高禖庙。周名发丁卯仲春祀建乐楼……”由此可见,高禖庙最早应该起自夏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据马长喜老人介绍,庙内原有一棵巨大的柏树。那柏树的树身需要四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住。也是上世纪中期,村里人放倒了古柏,木料用作了棺材板。

献厅两边的壁画,多用的是青绿颜料,原本古朴。修缮时,有人建议将壁画进行补画,结果,新颜料在旧画上显得有些突兀,破坏了壁画的整体美。“要不然,与永乐宫的壁画也差不多。”马长喜老人说。

壁画线条细腻,人物故事生动。其神奇之处是,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能看到画中有宝石般的亮光,少则能看到两处,多则能看到六处。但是走近壁画想看得更清晰些,却又什么都看不见了。据说是壁画中原有的颜料多是从矿物质中提炼所得,天长日久,矿石本身的色泽显现,光照其上,便会发光。

马长喜老人说,全国56个民族风俗信仰各不相同,但是大禹传下来的风俗却是几千年不变的。这风俗是关于丧葬的,有16个字:停放三天、衣不过三、板厚三寸、坟高三尺。说的是一个人去世后的讲究,遗体至少要停放三天,穿的衣服要有三层,棺材板要厚三寸,下葬后的坟头要高三尺。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每年三月十八的庙会上,人们要敬神上香祈福,还要巡游。传说与后稷之母姜嫄娘娘有关。娘娘每年三月十八要回娘家,所以百姓要游街庆祝,演戏酬神。每年九月十八还有庙会,则是还愿感恩,庆祝丰收。

在正殿的廊下挂着一块蓝色的牌匾,上写“人初性善”四个大字,落款是清代状元韩城人王傑。相传当年,王傑的父亲王君来高禖庙上香,祈祷高禖神保佑自己进京赶考的儿子能够红榜高中,并且承诺,如果儿子高中,一定回来还愿。后来,王傑果然高中状元,父子俩同来高禖庙还愿。状元便手书了“人初性善”四字赠于高禖庙,以表达谢意。这牌匾原物已遗失,但是县志中有图文记载,修缮庙宇时,人们重制了一块状元匾。所以高禖庙也有保佑学子学业有成、高考榜上有名的意义。

在正殿的东西两面墙上各有两个篮球大小的圆洞,据马长喜老人介绍,这其中还有段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古耿大地,侵略者看到高大雄伟的高禖庙,便发射炮弹,妄想将庙宇毁于一旦。一发炮弹直向正殿山墙飞来,谁知穿过西山墙没有爆炸,接着向前飞,又打透东山墙,炮弹依然没有爆炸,飞出山墙后,那炸弹落在离庙很远的河滩上,才翻滚着炸响,对高禖庙没有任何影响。当地人说,高禖庙有神灵保护,所以日本鬼子的炮弹哑了。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近代,当年破四旧时,一个学校老师带领红卫兵来搬神像、拆庙宇。那神像搬倒后,人们发现,像的胸前是一面铜镜,像的头部有写着密密文字的黄纸,看来神像绝非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泥塑木头疙瘩,而是承载着心愿与文化的。

那老师带学生搬了一天神像后,谁也没有料到,当天晚上,他家有三口人离奇死亡。第二天,搬神像的学生一哄而散。村里人将高禖神等神像前砌了一道胡基墙,算是将主要的神像保留了下来。

胡基墙外放着课桌椅,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一天傍晚,五六个学生正在其中扫地,老师田丰家(音)说,不要扫了,天色已晚,赶紧回去吧。孩子们一听,一个个飞快地离开了教室,谁知孩子们刚刚走出殿门,轰然一声巨响,那堵胡基墙忽然倒了,将课桌椅砸在墙下,学生们却都毫发无损。人们便又传说,高禖庙是有灵应的。

天长日久,这座庙宇真正成了黄河岸畔的高地,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三教合一典范

据介绍,在高禖庙内不仅供奉高禖神女娲娘娘,而且还供奉有关帝爷和地藏王菩萨。关帝爷是儒家的武圣人,地藏王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而女娲娘娘又是本土始祖道家之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禖庙又是三教合一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博大。

据马长喜老人介绍,在庙宇的偏房中,曾经住有村民。其中有一位叫韩德水的,离开庙宇多年后回来,还曾经索要过当年土改时分给他的那间房。后来,他看到庙宇内所有的房屋都成了文化建设与保护的重要设施,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高禖庙如今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村里成立了管委会,由马长喜老人等负责看管庙宇。老人很是尽职尽责,不仅和其他成员负责庙内的卫生与安全,而且还义务为前来参观游览的人们讲述高禖庙的历史。

据碑碣记载,过去,陕西的信众常常要渡河来高禖庙祭拜祈福,由此可见,高禖庙不仅是河津的,而且是山西的、陕西的,是黄河两岸人们自古以来祈求平安、幸福与进步的重要庙宇。

高禖庙的文化有生殖与生育崇拜的痕迹,也有平安、进步的美好向往,还有忠义仁勇的精神传承,更有敬畏生命、敬天爱人的人生训导。三教合一,体现了当地人的实用,也体现了多元的信仰文化。无论如何,能够穿越历史风雨走进现代时空的建筑与文化,其中都有教化世人、传承祖先智慧的美好愿望。黄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也蕴育了丰富多彩厚重神圣的历史文化。黄河岸畔的这块高地,令人仰视,令人崇敬。

张建群/图文
16400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