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禅林养生文化在永济沿革考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禅林养生文化在永济沿革考
497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6-17 09:56: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普救寺风光
佛教属于舶来文化,是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进入中土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繁荣过程中,与中土文化曾经产生激烈的碰撞。但,中土文化的极具包容性和吸纳性,终使这一外来文化有了一个异地生养的土壤,并逐渐成为具有中土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
自两晋南北朝以来,中土佛教由“正法时代”进入“像法时代”。如此,石窟、寺庙、庵堂等佛教建筑逐渐出现在中土大地上。尤其,一些自然生态优美的山林环境,成为佛教徒“明心见性”的最佳所在。当然,这都是因为佛教讲求“参禅”而远离喧嚣生活的一种精神修行状态。与道教所持的“清修”而论,其行为初衷基本相同。
一
在山西省境内,最为壮观的佛教
场所
莫过于忻州五台山和大同武州山云冈石窟。此两处中土佛教文化遗产,一个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作为宣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都有力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
位于山西南部的永济市,地理上“襟山带河”,又“扼陕洛之要枢”,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大藩重镇”威名光耀史册。从现在境内遗存的有形文化遗产来看,不论是自然山水,还是古迹遗址,抑或将相陵寝,都彰显着一方地域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丰富的风物名胜,对于永济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优势。实践也已经证明,永济多年来正是依托这些文化资源,打造“观光旅游”名城,才取得了不菲的发展成效,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的荣誉称号。
永济境内,禅林古刹林立,最著名的有阿育王塔、普救寺、万固寺、栖岩寺、延祚寺、松林寺、白塔寺等,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如此之多的佛教文化遗存,除了普救寺和延祚寺地处乡民聚集地带以外,其他大多均掩映在中条山幽林深处。
阿育王塔,又名蒲坂阿育王塔,建造于公元前230年左右,系身毒(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在中国建造的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19座佛塔之一。该塔有别于后来中土风格的多层多角砖塔,形制为覆钵状,具有鲜明的印度建筑特色。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皇帝姚兴倡导佛事,便命人开掘蒲坂塔地宫,将佛骨舍利移于京师,为其兴建“草堂寺”提供“佛根”。据敦煌文献P.2977唐代写卷《明塔》记载,蒲坂阿育王塔具体位置,即在后来的普救寺内。
普救寺,位于蒲州城东门外峨嵋塬上,前身为蒲坂阿育王塔所在地,南北朝时,北齐皇帝高洋予以了修葺;隋朝统一后,再次进行了扩建;唐高宗时,为则天娘娘香火院;武则天称帝后,改称“西永清院”。唐代文人杨巨源观景赋诗道: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据《蒲州府志》记载,五代十国时,后唐枢密使郭威平定河中府(治今永济)后,又将其改名“普救寺”。元朝时,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王实甫曾数次游历普救寺,并在唐朝诗人元稹所撰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出了戏曲名著《西厢记》。随着《西厢记》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深入影响,普救寺从此名声大噪起来。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发生特大地震,普救寺沦为瓦砾场。9年后,蒲州知州张佳胤倡议乡民募捐重建普救寺佛塔。如今的方形九级“莺莺塔”,即为曩时重建,历经400多年仍坚固挺拔。如今,依据西厢记故事情节,结合考古发掘而修复的普救寺,殿宇栉比鳞次,松柏苍翠其中,一派天上宫阙气象,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万固寺,位于蒲州镇,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是鲜卑拓跋皇室迁都洛阳后于中条山北麓建造的著名寺院。该寺之名,包含着尊崇佛教的北魏皇室祈愿“江山万年永固”的深意。在后世王朝数次“抑佛”运动中,该寺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和损毁,规模反而不断增容,成为“中条山第一禅林”。
万固寺佛塔与太原永祚寺双塔形制相同,名号“多宝佛塔”,高耸入云,八面玲珑,工制壮丽,系明朝宰相张四维、兵部尚书王崇古担任工程主事,聘请当时寺庙建筑学家妙峰法师设计并建造。整个寺院依山势逐级而高,殿堂巍峨壮观,林木葳蕤,溪流淙淙,鸟鸣啁啾,自然生态极其优美。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夜宿寺内感慨道:云开半夜千林静,月上中峰万壑明;宋代文学家苏轼游历该寺后,慨然发出“水自石根流出,风从松顶飘来”的吟唱。
栖岩寺,本名灵居寺,位于韩阳镇首阳山(中条山起点)制高处,初创于北周时期。隋文帝六十甲子寿诞之年,特赐“舍利”给80州,要求各地都要于当年十月十五日建成浮屠(佛塔)予以供藏。蒲州(治今永济)灵居寺,便是供藏舍利的佛寺之一。舍利塔建成后,隋文帝还将国外进贡的“玛瑙盏”赐赠寺僧,于寿诞之日亲临该寺举办舍利道场,并改寺名为“栖岩寺”。
唐朝时,栖岩寺分上、中、下3座寺院,规模达到最盛。五代十国至宋元明清,寺内僧伽闻名四方。仅从该寺现存的50余座高僧塔林来看,其在中土佛教史上的地位当不同凡响。整个寺院依首阳山龙头而建,层峦叠嶂,风景清幽,鸟鸣四季,甘泉流响,令人心旷神怡。唐代诗人卢纶曾夜登该寺,仰望苍穹禁不住浩叹道: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延祚寺,位于永济孙常村,初创于北魏时期,重修于唐贞观年间。后周时,赵匡胤曾避难于此。北宋初年,诏命予以扩建,赐名“延祚寺”,之后历朝各代多有修葺。因寺内有一口可供千人吃饭的大锅,其亦名“大锅寺”。
延祚寺地处古代官道之侧,民间影响广泛。山门外有一棵千年古槐,虬枝盘旋,枝叶繁茂。庙内遗存有一棵古代僧伽从印度移植的娑罗树,属于珍稀树种。庙址遗存的《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石刻,可一览宋朝其建筑规模。尤其,石刻上镌刻的“北接湖光明镜里,南临条岭画屏中”字句,使人浮想联翩,充分证明这里环境非常优美。
松林寺,本名万善寺,建于明朝初年,因清朝僧人李松山在此剃度,并广植松树而改称“松林寺”。该寺位于虞乡镇中条山风伯峪(桃花涧)峪口处,周围松林繁茂,涧水流淌,鸟语花香,清气爽身,风景宜人。近年来,经过修缮,该庙主要建筑颇具规模。每年春风绿山之时,登山进庙者络绎不绝。尤其盛夏时节,前来观赏白皮松和避暑的游客更是摩肩接踵。甚至,还有钟情的游客欣赏了“皓月衔东岭,银河接上方”意境才肯返回。
白塔寺,位于韩阳镇祁家村东中条山上。《永济县志》记载,该寺舍利塔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重修于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塔身四面五层,通体砖砌,密檐叠涩,逐级收拢,白灰勾缝,高21米。因其建在锥形山头之上,极具神秘气度。每天阳光照射下,塔体“若泛白光”,故名“白塔”。遗憾的是,寺庙建筑基本损毁殆尽,唯独白塔挺立于如屏的中条山上。
……
如此之多的寺庙禅林,承载着佛教文化在永济历史上的高度繁荣,也见证了中土佛教融入社会层面的精神形态。
二
客观上讲,佛祖释迦牟尼随顺“世间法”,修行中注重个人卫生、医药料理、规范行为等外在因素,因而活了80岁左右。这在遥远的公元前6世纪,已是非常长寿了。
佛教看似没有直接关于健康养生的内容,但佛教僧伽秉承释迦牟尼修行之法,长期修习戒定慧,使身心处于宁静状态,必然有利于自身的健康长寿。就本土历代高僧来说,长寿之人也非常多。因而,佛教在长期发展繁荣过程中,尤其传入中土又被赋予了中土文明特色,自然也就在文化意义上包含了一些有关健康养生的特点。
譬如,南北朝时期山西籍高僧昙鸾,因为身患“气疾”,便苦行到南方学习道家养生技术,得到了道士陶弘景的指导和传授。昙鸾返回北方后,又专门拜访从西域来到洛阳的佛教学者菩提流支,精心研学佛门长寿法著作《观无量寿经》。因掌握了佛教和道教的健康养生技术,后来其便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悟,静心写出了《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麓》等著作,成为开创中土佛教养生学的代表人物。
又如,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曾一度隐居于嵩山少林寺,后世中土佛教推崇的“少林武术”,就是他“以武养生”而创立的重要法门。少林武术名满天下,至今在健康养生方面,仍然是人们十分青睐的体育文化内容。特别是《易筋经》《八段锦》等养生体操,已成为时下中老年人强身健体的方法之一。
再如,天台宗高僧智顗,在《小止观》一书中,借鉴了道家的保健法门“六字诀”,采用6个字声治疗身体方面的疾病。如今,“六字诀”仍然是国家体委提倡的养生方法之一。
另外,许多佛寺中还专门建有供奉“药师”的殿堂,亦是佛教养生文化的有力体现。永济万固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药师洞”,供奉的就是药师如来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三
在社会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今天,健康养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关注的话题。而依托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态,尤其是历史遗存下来的“清修”之地,则成了发展康养文化旅游的资源。
发展康养旅游,重在康养文化的挖掘和康养项目的设置。当然,挖掘康养文化、建设康养旅游项目,禅林文化和地标只是一个载体,还应注重与中医理疗、体育健身、特色餐饮等业态相融合,形成质量上乘、服务一流、广泛认同的旅游
产品
新体系。
永济境内遗存的佛教禅林文化场所,大多都可以作为挖掘养生文化、发展康养旅游的项目实施地。结合时下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借鉴有关健康养生项目的文化植入,永济旅游业将会迎来新的转型和发展。
杨孟冬/文
养生文化
,
文化
,
永济
,
沿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运城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主场活动举行
•
永济秦晋之源农业开发推进小麦秸秆回收利用
•
水生态修复治理的“永济实践”
•
永济交通
•
永济概况
•
永济气候环境
•
永济行政区划
•
《河东历史上的文化背影》赏析
•
百余名返运(运城)大学生 厚植家乡文化 担当传承使命
•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断推进运城市公路、旅游、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
盐湖区金井乡群众文化活动沿革
•
永济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地上发电、地下种植,预计年底前并网发电
•
BVLGARI宝格丽倾情资助文化遗迹修缮 重释罗马璀璨文化魅力
•
王立刚在永济调研
•
郝贵生:谈谈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
我们相邀去永济 诗 张汉东
•
佐伊:文化、低俗、直播带货和资本流转
•
上海文化和旅游厅特色“好去处”星罗棋布
•
玄微子:清除汉奸,夺回我们的文化主权!
•
从文物文创文化展厅读懂夏都
•
永济那些记忆
•
从稷山段氏“三善文化”看养生文化
•
运城“文化”变化的背后
•
永济“543”现代产业矩阵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永济市场监督2024年全国“质量月”宣传口号
•
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运城市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
古蒲州与永济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
永济,上古时代最早筑城建都的地方
•
永济:一条铁路七个站(火车站),八大厂矿围城转,三条公路穿全县
•
蒲州地名沿革考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0724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