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太阴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652 0
发表于 2022-6-17 11:33: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太阴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世界很大,美景很多,似乎每一个地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都会感觉美好。

离绛县县城八公里远的东华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外表低调而内敛,里面却藏有珍稀文物。这座寺庙坐南朝北,或许是因为与一般传统寺庙的坐向不同,而得名太阴寺,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16日,笔者一行三人走进了这座古老的寺庙。

太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建筑有山门、北殿、南大殿等。

两通稀奇的石碑
太阴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太阴寺,远处看规模不算大,但走近会发现,山门气派宏伟,上面刻有“太阴寺”三个大字,这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修筑的。山门殿内两旁供奉着四大著名演员,四米多高的金刚塑身,威武神气,护佑着这方土地。

在他们庄重的注视下,踏进寺内,便看到东西两侧仿古碑亭下的两通石碑。

左侧的石碑十分神奇,上面湿漉漉地挂了一道水迹,仿佛石碑在流泪。而笔者一行来时,天气晴朗,正值当午,炎热无比,这难得的一景确实令人称奇。碑上未记年代、事由,碑阳、碑阴倒置,后面是《续志太阴寺碑记》,为其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只有碑亭两旁的一副联“佛堂宝雨滋福地,梵院香云庇盛乡”,为其作了很好的概括。

而另一块古碑《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更为稀奇和珍贵,它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有关。《赵城金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65年,经历金、元两个朝代,最后25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由当时的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该碑文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人物、雕印地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通石碑的发现,让太阴寺在佛教史上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而在一旁的树荫下,还有几通石碑,藏着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走上十三级台阶,是太阴寺的北殿。据说,原来的北殿规模比现在还大,如今只剩下了台基。民国五年,当地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来寺里求子如愿。老人欣喜地连夜来烧香还愿时,不慎烧毁了整个北殿。现存北殿,是后来从附近整体搬迁过来的一座家庙。

北殿中供奉的这尊弥勒佛塑像,“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据悉,这是绛县的赵金鑫和他的老师裴云山雕塑的。

罕见的木雕卧佛
太阴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庙内现存的南大殿是金代建筑,上面悬挂着一块木匾,匾上镌刻有“大雄之殿”四个大字,字迹已经模糊。据说此牌匾是金代原物,至于为什么没写成“大雄宝殿”,传说是因为太阴寺复建时正值战乱,财力和物力不足,修出来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气魄,所以没有题写“宝”字。

南大殿是太阴寺的主体建筑,是全寺的精华所在。全殿都是木结构,其梁、柱、枋、斗拱、门窗完全是原木本色。

跨入殿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的卧佛,卧躺在木制佛龛中。走近看,这个呈箱状的佛龛其实很大,被平放在刻有莲花瓣的木台上。

这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据说是我国今存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尊木雕卧佛。它由整根千年红杨木雕刻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十分罕见,珍贵无比。佛像的颈项部位有一圈痕迹,是当年盗文物者试图拿锯盗走佛头时留下的。

因为雕的是涅槃像,所以佛祖的面部表情十分安详,右手托于头下,双目微合,身着袈裟,超凡脱俗。眼前的卧佛通体金色,却不显得那么金碧辉煌,随着历史的沉淀,透着一种别样的意蕴。

在卧佛身畔木质佛龛内侧,完整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生动形象。

站在殿中,抬头便可看到大殿顶部的三尊金代彩塑,虽因风雨侵蚀,在昏暗的光线中,略显斑驳,但依然难掩当年精雕细刻的工艺。只是佛像的头部看上去有些不大协调,据了解是因为佛像头部是后来用泥塑代替的。

卧佛和三尊佛像,据碑文记载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而雕刻的,他们镇守着这座古寺近千年,仿佛在娓娓叙说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重绘的巨幅壁画
太阴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在南大殿两旁的墙上绘有巨幅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据考证其绘制手法和永乐宫的绘制手法一模一样,而且年代还要更早,堪称稀世珍品。

可惜的是,在民国时期,这些壁画和三尊佛像头被相互勾结的荷兰人与古董商,以三千块大洋的价格买通当地人,偷偷运往国外,至今下落不明。现在所看到的壁画是后人绘制的。

在殿内右侧,有一尊缺左手的塑像,便是著名的“澍公菩萨”,他就是碑文中提到的曾经的寺内住持法澍。传说太阴寺复建时,几次铸钟不成,因铁水搅拌不匀,难成型。情急之下,法澍用自己的左手搅拌铁液,才铸成寺内洪钟。在他圆寂后,僧众为了纪念他为寺庙作出的贡献,为他塑了这尊坐像,并供奉在卧佛旁,以示敬仰,一直传承至今,栩栩如生。

在这座千年古寺前,笔者感受到了前人无私奉献创造的人文奇迹,其中承载的精神,越千百年而不朽,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薛丽娟/文
16576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