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河东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海军

522 0
发表于 2022-6-24 09:53: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突发灵感,探索古文教学新方法
河东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海军
记者第一次见到柴海军,他正在舞台上吟诵《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抑扬顿挫、婉转优雅的吟诵,让记者感受到了那份古意。尤其是他用河东方言吟诵出的诗句,更有种独特的魅力。记者忍不住走近他,一探究竟。

柴海军,1976年生,运城绛县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如今在康杰中学教书。他是位非常用心的老师,在带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对古文学习有些困难,背诵文章不是那么流利,到考试的时候往往因为对古文的原意理解错误而丢失分数,身为语文老师的柴海军常常感觉十分遗憾。

2006年,教育系统推进经典进校园活动,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力度。柴海军说,当时学校选的是《论语》。柴海军本身是个较真的人,要想让学生学会,自己必须搞懂。于是,柴海军就买了《论语》原版、《论语》解读、《论语》诠释等相关著作,自己先学,然后再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次跟学生交流时,学生说:“老师,容易懂的部分,我们都懂了,不容易懂的部分,依然不懂。”

学生的话让柴海军深思。之后,他又购买了杨伯俊、南怀瑾等名家解读《论语》的书。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他突发奇想,这样朗朗上口的文字,何不让学生先背诵,熟悉感兴趣后再给他们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那么以吟诵的方法教学生们古文,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增添兴趣点,这也许是个教学改革点。

柴海军说,古文,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怎样通过生动易学的方法把古文讲解得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学习,他尝试了很多办法。一次,他在家看电影时,发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私塾先生在台上摇头晃脑地带着学生吟诵,学生们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吟诵。这样的场景,柴海军不止一次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看过。

柴海军想,以前教学的古文,和如今他教给学生的古文应该差别不大,比如古诗词、韵文。他想起以前上过私塾的老者,他们背诵《三字经》和《千字文》顺口就来,而且隔了那么久依然记忆犹新。这大概和他们当时背诵时是吟诵有关,那些有着某种韵律的背诵方式好像根植在他们的记忆里。这给了柴海军一种启发,他似乎找到了某种契机和灵感。

从那时起,柴海军开始痴迷吟诵。他先上网查了一下,有不少人在研究吟诵,且派别很多,如粤语吟诵、闽南语吟诵、吴越调吟诵、辽南吟诵等,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柴海军抱着虚心学习的目的,先后去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川、辽宁等地拜师学艺。虽然收获很多,但他一直感觉那不是他想寻找的东西。

在柴海军心里,一直有个声音,那是一种抑扬顿挫、张口就来的声音,苍凉、悠远且雅致,自然且有古意。这种声音似乎就在他的心灵深处,随时呼之欲出。

采录吟诵,山村偶遇百岁老人

从各地学习了一圈回来,柴海军感觉,不同地方的吟诵虽各有所长,但和他记忆里的吟诵不是一回事。外出学习给了他启发,他发现,那些吟诵派别都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吟诵。

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想起了舜帝伐木制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那苍茫的声音似乎穿越历史,敲击着他的耳膜,让他心潮起伏。

河东古称中国,这里蕴藏了太多的文化元素,那么吟诵必然还有传承。2008年,柴海军利用业余时间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找寻吟诵的本源。他到民间采录,坐上去夏县的公交车,在夏县祁家河站下车,那有一个山中小村,人口不多,人们分散居住在山坡之上。柴海军进了村,向村民介绍他是康杰中学的老师,想到村里了解一些老人的故事,看村里有没有上过学的老者。一位村民就给他介绍说,他们村最年长的是个老奶奶,这个老奶奶102岁了,每天走路嘴里总喜欢念念叨叨,不知说些什么,村里人都觉得她老糊涂了,有时候问候她,她都不理会,只是嘴里念念有词。

柴海军马上提起精神。在村民的带领下,他来到了老奶奶的院子里,和老奶奶进行沟通。柴海军问老奶奶,她平时嘴里念叨的是什么,老奶奶像找到知音一样,用夏县方言说:“可找到一个懂学问的先生了,我这是以前跟着书院里的夫子学的,是《千字文》。”然后老奶奶当着他的面大声吟诵起来,那调调抑扬顿挫好听极了,柴海军差点落泪。老奶奶的吟诵让他想起自己的祖母,他从小跟着祖母长大,童年的他就是听着这样的吟诵入睡的。他赶忙拿出手机让老奶奶再吟诵一遍。可是,老奶奶说今天累了,怕效果不好,让他改天再来,好好地为他吟诵。

当时真是高兴极了,柴海军想着,下次带着照相机和录音机再来,就兴奋地告别了老奶奶。谁知没等到他再去,就接到老奶奶孙子打来的电话,说老奶奶突然去世了。接到电话那一瞬间,柴海军心痛不已,也愧疚不已。他为自己没有准备好,不仅没有留下宝贵的资料,还打扰了老奶奶的生活而心生愧疚。

这次遗憾,让柴海军有了经验,后来再下乡采录,录音笔、照相机、手机都得拿齐全了,他才出发。多年来,他带领一帮人行走河东各地,采录了大量的民间吟诵资料,其中就有一些百岁老人的珍贵资料。

从老人的吟诵风格中,柴海军提炼总结,再研究整合,挖掘出了河东吟诵特有的韵律和风格。他开始吟诵古诗词、《诗经》等文学经典。

慢慢地,这个讲课偶然就会来段吟诵的老师,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去年疫情期间,他的网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欢,他也成了“网红”老师。这样一种把吟诵加入相对枯燥的古文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深究探源,河东吟诵传承有人

柴海军说,在语言的发展史中,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出现,在没有使用书面语言进行创作之前,口头语言本身就具有创作功能,很多民间文学其实就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如《诗经》的“十五国风”,就是来自民间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音、韵、调三者完美结合的语言。这些语言如何组合,读起来就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显然,在远古尚不具备大面积使用笔墨纸砚等各种书写工具的背景下,古人依然有诗词、文、赋、联等文学作品产生。这些作品的产生方式就是吟诵。如果我们承认口头文学也是文学作品的话,那么我们就好理解吟诵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方式了。”柴海军说。

柴海军研究发现,从很多的诗文语句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刘勰《文心雕龙》)“吟诗作赋北窗里”(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我有新诗何处吟”(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无题》)……还有很多美术作品也能体现出这一点,如《屈子行吟图》《太白行吟图》《松院闲吟图》《玉人吟啸图》等作品。

2014年,柴海军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推广吟诵,在运城人民路小学、明远小学等5所学校为学生老师吟诵。慢慢地,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到了2015年,有十几个人跟着柴海军学习吟诵,柴海军成立了河东吟诵社。

2016年,柴海军将河东吟诵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想记录河东吟诵这种最古老的吟诵方式,让吟诵有传承。

第一次申报资料没有通过,回馈回来的意见是,河东吟诵项目很好,但没有写清楚传承的渊源。柴海军不气馁,按照规定不断完善申报资料。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了解到他的资料里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传承谱系,而且传承不能少于五代。

柴海军弄明白问题的症结,回到家后心情复杂,但他没有放弃,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要坚持。他坐在书桌前,听着那些从乡间采录回来的百岁老人的吟诵录音,突然非常思念祖母。柴海军想起,祖母是最早教他吟诵的人。他在书柜里翻找,竟然从一本旧书里找到了祖母的遗照。

柴海军望着祖母亲切慈祥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热潮,瞬间泪如泉涌。童年的记忆如潮水向他涌来,柴海军8岁前一直跟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在他的记忆里,祖母吟诵的那些古诗文,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祖母亲切的声音在他耳边回荡着,柴海军顿悟,就是这种亲切柔和的声音,滋养了他的整个童年。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的,就是祖母在他耳边吟诵诗句的声音。柴海军呆坐那里,似乎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冥冥之中命运自有安排。祖母的声音那么温柔,早已扎根在他的记忆里:“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他回到故乡绛县南樊镇马泉村,伯父告诉他,祖母是绛县卫庄镇雎村人,祖母家是村子里的大户人家,祖母是上过家塾的。当时,家里专门盖了几间房子当学校,还请了先生,祖母就是在家塾里上的学。

追本溯源,祖母的老师是绛县西吴壁人,而祖母老师的老师姓景,是运城安邑人……因为传承有序,后来柴海军申报的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成功。

带着这份责任,柴海军在河东吟诵方面深入研究。随着吟诵进入课堂,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他多年的努力,河东吟诵成为吟诵界不可小觑的一个流派。

柴海军为在河东吟诵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他说,作为河东吟诵的传承人,他要把这个他热爱的事业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背负着这份责任,柴海军轻歌慢吟,无畏前行。

人物介绍

柴海军

1976年生,山西绛县人,教育管理硕士,康杰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全国十佳教改课题主持人,全国五所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外聘专家讲师团成员,全国首届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中华书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度教学人物,全国中心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二期封面人物,中国孔子基金会三届中华经典吟诵大赛山西赛区评委会主任,山西省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三晋名师,三晋课改名师,教育部国家语委2019迦陵杯诗教中国讲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第三项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东吟诵代表性传承人,本源语文课程开发人。

16649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