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卜子夏设教西河

429 0
发表于 2022-7-18 09:32: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卜子夏设教西河
孔子高足、孔学大师卜子夏设教西河,传弟子300人,如魏文侯、李悝(kuī)、吴起等,发明章句,主编《论语》,为《易》《礼》《春秋》作传,为《诗》作序,足成《尔雅》。有《诗序》《仪礼·丧服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子夏易传》《论语》《尔雅》等著作,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对中国文化乃至今后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关于卜子夏设教的“西河”究竟在何处?后世对此有多种说法。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班固《汉书·儒林传》载:“仲尼既歿……子夏居西河。”

卜子夏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守孝3年后,亦即公元前476年来西河设教,时年33岁,约公元前420年逝世,享年89岁,在西河从事教育职事达56年。关于他设教“西河”的多种说法,只要厘清公元前476年卜子夏到西河时魏、韩、赵三国疆界,就能排除误说,并确定其设教的地理方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国灭智分晋。赵国以晋阳(太原西南)为都,领有太山之北,至于代,太行之东,自肥鼓以南,至邯郸、中牟以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及上党之潞、屯留、羊肠板皆为赵之地;韩国领有今临汾地区、吕梁山以东及昔阳以南上党之大部,伊、洛间陆浑之故地,建都平阳(今临汾);而魏领有今运城地区,西及河西数城与崤、函之地。北及上顶山之南的吕梁地区,东南出轵关,有南阳之地(指济源、温县、修武等县),入孟门有上党东南一角,建都安邑。这样就将卜子夏设教的“西河”限定在魏的疆域范围内。

“西河”一词,史书中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黄河在上古时期总称河水。宋代雕版墨印《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将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至入海口,分为3段。托克托至潼关称西河,潼关至河南孟津称南河,孟津至入海口(天津),称东河。《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8∮诨???劣诹?盼骱樱?嵊谖紱I。”此文中“西河”前的“龙门”一词就准确地指出其所在,即今河津市的清涧一带。“龙门西河”在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6年间,即属晋国卿大夫魏桓子辖治。



春秋战国时期,在晋国与魏国领土范围内所指的西河有3种地理概念:

第一种是指从龙门至潼关的一段河水;第二种是约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设的西河郡,任吴起为西河郡守。这两种地理概念,都不符合卜子夏在西河设教的实际情形。第三种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卜子夏设教的具体地点:河津市清涧一带。如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山川》载:“《尔雅·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折而南,计应三千里,然后至龙门而为西河。”《河津县志·古迹》引唐太宗时,中书侍郎颜师古在《汉书·地理志》中注:“西河即龙门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按春秋时子夏设教西河,即此地,云在汾州者非。”孔颖达《五经正义》:“西河,即龙门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张守节注:“龙门河为西河。”司马贞更注释的明白:“西河,在河东郡之西界,盖近龙门。”《新唐书·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辖区相当于今运城地区,即河东郡西界靠近龙门的地方,结合卜子夏设教遗址、遗迹以及卜氏族人繁衍发展之地,就是指现在的河津市清涧村。

在原始社会及夏商周时期,今河津出现过冀、皮氏、韩、耿的部落与方国。舜时这里流传着禹凿龙门、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战国初期,皮氏邑经济发达,市场繁荣,魏在距子夏石室南边的今苍头村屯兵积粮,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战略后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卜子夏设教最理想的地方。

在今山西河津市清涧村一带,有卜子夏设教的遗址、遗迹及遗裔。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描述了河出龙门之后东岸的地貌,并记载了卜子夏设教的遗址。

遗址地形地貌为:“(河水)又南过皮氏县西……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水经注·卷四》)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水注之。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水经注·卷四》)

设教遗址遗迹有:子夏陵(土山)、石室、学堂、子夏庙室。《水经注·河水》卷四新考同时从岸上、水中两个方向详细描绘石室建筑状貌:“山下水际有二石室……细水东流,注于崌谷。侧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扃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东厢石上,犹传杵臼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仿佛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这是从岸上近看)。“河水又南,迳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河侧崖,即子夏庙室也。”(这是在河中船上向东看)。

清康熙《平阳府志·卷之二十五·流寓·河津县》载:“周卜商字子夏……退老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序《诗》传《易》,又传《礼记》《春秋》,今汾北有子夏山,相传为子夏设教处。又有石室、学堂、哭子镇诸遗迹。按汾州,汉始为西河郡。子夏退老之西河,当以河津为是。今河津有子夏墓,亦有子夏石室。”又在《卷之三一·古迹·河津县》中载:“西河:《水经注》曰:昔魏武侯、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此,南有二石室临河,即子夏庙室。”

按照《水经注》中“河水又南”(指出龙门后)“子夏陵(三累山)”“横溪水注之”“石室临侧河崖”和《平阳府志》“今汾北有子夏山”等条件,结合当时吕梁山的遮马峪、瓜峪涧流经路线,与河出龙门以后古代东岸的地貌形势,可以断定,古人所记载的子夏山即今清涧湾的大石砠(砠子梁)。

古代的三累山,北起今龙门口山下(从龙门村后的土崖就可看出),南至今苍头村,长约10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垂直高度40余米,共三重(道)。两道之间为凹形,梁顶为平地,梁下为基石,上由20多米厚的土层覆盖。当地人称为“三重梁”。梁西有石坡平台,再西即为河水。又因从河津市东北遮马峪、瓜峪而下的涧水,经清涧村南北大街,从清涧湾口呈东西向,过三重梁形成沟谷,流进西河,郦道元称为崌谷,并形容“横溪水注之”。子夏在崌谷北边临河一侧修石室、设学堂。“子夏庙室”是子夏逝世后,魏文侯将原设教石室改建而成,也是魏国国祭卜子夏的庙室。

至元大德年间,遮马峪涧水落下亭(龙门村一带)。明嘉靖十一年,瓜峪一带山水暴涨,涧水改道,与河水洄流在清涧河沿一带积水成湾,有了“清涧湾”之称。“三重梁”人们又称为“石砠”。1922年,县长蔡光辉重修卜子夏墓,其碑载:“惟子夏石室在龙门南,详于《水经注》。”2007年,清涧村78岁的老船夫卜全才回忆:“一石室口朝西南,宽约六丈,高约一丈余。”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河水多次泛滥,三重梁北段坍塌,泥沙沉淀,卜子夏设教遗址遭圮毁淹没。

确定了子夏山,哭子镇毫无疑问就是今清涧村。魏桓子将距石室东2.5千米的大片良田美宅赐予子夏,安家落户,因子亡,子夏哭盲眼,时人称“哭子镇”。隋大业五年卢姓迁入,哭子镇因有清水涧流通过而被改名为“清涧村”。卜家巷是一座两万余平方米的庄园,新中国成立前有30多座金、元、明、清四合院,有始建于战国初期的卜氏宗祠及其他生活设施。原巷门楼上额雕“西河遗范”。20世纪80年代初,卜氏老宅重建,门楼上额雕“春荣西河”。卜子夏墓位于龙门东南10千米,清涧村东南2.5千米,皮氏邑正北2.5千米,东辛封村东南0.5千米,为战国马鬣封型贵族墓。唐至元墓地100亩,民国墓田10亩。汉时哭子镇卜族,在子夏墓北建卜子夏祠堂。明时县府在东辛封村西重建卜子夏祠堂。卜子夏嫡系后裔世居清涧村、东辛封村(两村相距2.5千米),现有300余名后人。

以上史志记载与遗址、遗迹、遗裔等形成完整的历史人文证据链,这在全国多种卜子夏西河设教地的传说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发源地就是今山西省河津市清涧村与辛封村一带。

卜丑年/文 (《山西日报》)

16851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