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闻喜寺底村楹联文化上央视的背后

478 0
发表于 2022-7-31 09:47: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闻喜寺底村楹联文化上央视的背后
欣闻山西运城闻喜的一个小村——寺底村,两天上了两回央视,备受关注!

曾经的寺底村影响在联界,如今的寺底村影响在全国,正如作家黄亚洲先生给该村题的字“中国楹联看寺底,寺底楹联最中国”。

寺底村是“中国楹联文化村”,笔者有幸参观过。一走进小村,就被浓郁的楹联文化气息包围。村民家门口、电线杆上、村委会大院、人民舞台两侧都悬挂有对联,楹联墙、楹联屏风、楹联长廊等楹联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最深的是楹联擂台,村民们争先恐后现场出对,把楹联用粉笔写在黑板上,或直接书写在地面上,一起争辩讨论,热闹异常。

在这里,楹联不是所谓小众,而是实实在在扎根于民众;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村民朴实的言传身教;更不是无病呻吟的咬文嚼字,而是与时俱进的主流创作。

虽因疫情,楹联活动受到了影响,但运城楹联人依然在行动。中国楹联大厦落成,央视对寺底村连续报道,运城楹联始终站在中国楹联的前列。

运城市楹联学会有一个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新领导班子,有一大批“河东流派”楹联创作队伍,更有一群无私奉献的老同志,他们勇往直前,不停地在为运城楹联、为中国楹联鼓与呼。

在得知闻喜县寺底村“亮相”央视后,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杨振生先生立即作诗致贺:

寺底名声泥土香,谁言黔首不封王?

桐乡种德豢龙处,最是丰收联两行。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抒发人的思想感情,是人心灵世界的呈现。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对楹联的热爱。特别是诗中引用了董父豢龙典故。董父,虞舜时人,黄帝的裔孙,为舜帝养龙,董父遍寻天下,终于在鬷川找到甘泉。此处属豢龙佳地,于是,董父结庐而居,在此养龙。闻喜旧县志的地域图上就明确标有“豢龙池”和“董父庙”的位置。龙生在闻喜、养在闻喜,闻喜是中国龙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楹联文化的高峰所在。

运城市楹联学会顾问文振西老先生也创作贺诗:

寺底贴红央视门,喜煞当今爱联人。

谁敢再说楹联小?中国名片中华魂。

作者在诗中对楹联的定位,真实合理。楹联一直被认为是“小众”“小技”,难登大雅。如今,寺底村楹联被国家媒体广泛宣传,这是所有楹联人的骄傲,也是几代楹联人努力的成果。

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与符号之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汉语特点的综合产物。对联文化理应是中国文化名片之一,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

在此还要特别提到岳民立老先生,他虽已退出楹联组织领导职务,但还是一心牵挂着楹联事业的发展。他以高度、长远的发展眼光,适时关注楹联界的大事、新事,积极作为,在各地楹联组织、联家之间穿针引线,扩大宣传。这次闻喜县寺底村两次登上央视后,老先生也是第一时间对此举的意义和价值作出了肯定,不愧是“振拔联坛无价宝,恢弘国学有心人”。在这些老同志的激励下,笔者也撰联以表对闻喜县寺底村、对运城楹联深深的敬意!

寺底村红火四方,喜展楹联魅力。

古中国黄河九曲,力掀文化新潮。

(汤洁/文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
16968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