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进士尽是近视”,虽然夸张,却也不是玩笑。古时学子为了考功名,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读是常事,考不考得中进士不好说,视力不佳应是大概率的事儿。
今人得了眼疾,可以通过医疗技术矫正治疗,古人可就没那么好运啦。白居易、韩愈、欧阳修都曾受眼疾之苦,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次,他们估计会好好爱惜自己的眼睛。
古人没有矫正视力的手段,他们通常是用中药调理或针灸来对付眼疾。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了许多改善视力的药方,其中有一种“神曲”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录了许多疏肝明目的药材,譬如芍药、覆盆子、芜菁子等。芜菁子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
还有一些土方可以一试。比如,夜间看书时,弄盆石菖蒲放在案上,石菖蒲可吸收燃灯时冒的黑烟,保护眼睛。
要是有钱,还可以用枸杞榨油点灯,灯光明亮而不伤眼。只是枸杞灯比较贵,囊中羞涩的学子只怕无福消受。
最省钱的护眼方式,就是闭上眼睛歇歇。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此深有体会。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中提醒老伙计白居易,“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没事儿少看点儿书、少操点儿心,比啥都强,可谓眼虽不亮心里亮,净说大实话。
张丽娜/文 (《洛阳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