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永济董村诸姓孝事探源

495 0
发表于 2022-8-13 10:05: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邓解放/文

董村,位于永济市卿头镇境内,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非常知名的大村。董村,是一个以姓氏为名的村子,它的起源非常有意义,且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孝文化传统的村落。

永济董村是董姓、樊姓、张姓等诸多姓氏的居住之地,历史上曾留下部分著名人物行孝的故事,现列几例,以供大家了解。

董姓孝事

《虞乡县志·孝友》载:“唐董全素。晋之子,溪弟,商州刺史,孝友性成。溪坐事弃官同归。溪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大臣高其事,白於朝,进官太子舍人。”

董晋有四个儿子,全道、溪、全素、澥。董全素是董晋的三儿子,溪的弟弟。董溪因官司缠身,回归故里,全素就弃官也同其兄溪回到故里。董溪死,全素接连三年一直哭泣,就像溪刚死了一样悲泣。当朝大臣高度评价其事,告诉朝廷,又提升全素为“太子舍人”。

《虞乡县志·孝友》记载:“董敬直事亲居丧著孝行。”董村现虽无董姓之人,但以董姓为村名的董村将流传永远。

樊姓孝事


同样《虞乡县志·孝友》记载:“元樊珪,董村人,至大间为大提举,母思之哭,丧明,珪闻曰:‘不子何官,即日解任归。’舐母目七日复明,有司以闻,诏旌其门曰孝感。”

关于元代樊珪的孝行故事,在董村民间,尤其是董村樊姓后人中有多种传说,也有多人记载和传讲,在此不作评论。只谈与樊珪孝行有关遗留下来的实物,作一记述。在董村戏台西北方有一通石碑,碑正面有:“大元提举怯怜国民长官孝子樊珪祠”,落款:“清乾隆四十一年清明吉日”。有元代戏台一座,永济文物部门拟审报为国家级保护文物。董村南,中条山脚下有一村庄,叫樊公洞,也与樊珪孝事有关。

另一则,《虞乡县志》记云:“国朝,樊作知,董村人。继母杜氏患瘫痪,作知编竹为圈,系母於身,以饮食之。人有种瓜者,蔓至樊田,瓜熟,告其人使其之。曰:‘瓜有根,如人之有本,不可忘也。’”

清代,董村樊作知的继母杜氏得了瘫痪,作知用竹子编了个背篓,将继母背在身上,出来进去,并按时喂饭喂水。当时有一邻地种有瓜,蔓子伸到作知地里,并结有瓜,瓜熟后作知告其邻地之人,让他将瓜摘去,并说:“瓜有根,就像人有本,不可忘本也。”作知的孝行故事县志上记载得清楚明白,确实令人感动。

张姓孝事


董村的张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人物,《虞乡县志·卷八·仕绩》记载:“张金鑑,董邨人,判华州时,值岁饥,有瞽者将幼侄诣州乞垂救,鑑悯然。遂赒金二十活之。”

再有《虞乡县志·孝友》记载:“张廷垿举人,董邨人,事继母定省无旷,待弟和而义,陕抚。张祥河推毂华州主讲。严立课程,实心教导,士林颂之。”张廷垿对继母定时探望,从不耽误,对待弟和气而讲义;对待教育,严立课程,实心教导,深得学仕称颂。

董村,地处中条山下,虞舜都地之境。虞地风俗,质朴务本,人民朴俭,文学盛兴于闾里之间,人民重廉耻,懂礼法,质直无谲险,百姓朴淳。董村三姓的孝行故事是这一带的一颗明珠,愿中华孝道在董村、在永济、在全国发扬光大。
17085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