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中条山悟古中国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中条山悟古中国
664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9-12 11:33: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我住在中条山深山之中,大山滋养着我成长尽八十个春秋,所以,大山对我的生命给予了无穷的滋养元素,这就是我的家乡-----中条山。
我生在中条山腹地,于中条山的最高巅峰历山舜王坪脚下。
人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故土情结。我要敬仰的这一座山,是一座故乡的山,是一座心中的山,是一座生命的山,是一座人文厚重的山,是一座名字叫做中条山的山。
在这个中条区域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中国的“八大之源”和“八大圣地”,即:
人类根祖之源;
德孝文化之源;
农耕文明之源;
发明用火之源;
龙山轮制之源;
四大古都之源;
中国盐都之源;
铜矿开发之源。
八大圣地,
即:人类根祖之圣地;
帝舜故里之圣地;
尧王访贤之圣地;
禹导黄河峡谷之圣地;
旧细新石器之圣地;
女娲补天之圣地;
铜矿开发之圣地;
四朝立都之圣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于亳)。
这里有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不仅局限于五千年文明,乃至几百万年到肆仟伍佰万年文明都在这里。
这里连接着人类历史瓞史进化沿袭的神经。
所以,中条山承载着人类进化史的繁衍史标识,具有血缘史价值。中条山在历史长河的屹立中。由于其文化的浸润和熏陶,铸就了中条山历史文化的风骨和气节,让中条山的红色基因融入人们血液。在代代相传的史记中,在历史学家的言传身教中,一代代文人贤哲坚守初心、砥砺前行,而中条山文化在不断走向未来中,象不灭灯塔,辉映后世。我仰慕中条山的厚重这里是产生人类根祖的圣地。
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童永生、黄学诗、王景文及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古生物学家丹尼诺·基博士赴垣曲,找到了世纪曙猿的一些跗骨化石。
这一考古发现,被组合成一个整体,专家们称其为世纪曙猿共识为人类的远祖。世纪曙猿是生活在距今 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山西运城垣曲县,比北非法尤姆发现的曙猿化石提前了1000多万年,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在垣曲县古城镇世纪曙猿化石发现地的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类从这里走来”。
据专家考证,在元古代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山西省均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大约25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地壳运动,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质运动崛起而诞生的,山西省的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局部露出了海面,而中条山是最早露出海水面的陆地,这就是现在位于垣曲县中条山之巅,2358米的舜王坪,亚高山草甸。后来又经过数次地壳运动,山西全境脱离海槽,成为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地,即,黄土高原区域。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判断:
世纪曙猿可能就是地壳隆起时,留在陆地上的海洋生物,它们经过长期的进化,终于演变成了世纪曙猿。
据测算,它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垣曲盆地,那是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地球在新生代第三纪的气候跟如今比起来,更为温暖、湿润而且较少变化。垣曲盆地是我国最早知道的早第三纪地质之一,是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这个中条山亿万年的风雨沧桑,让人感知它的独特厚重价值,不需要任何炫耀,就能为华夏人类文明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重要标识,足可以光耀世界历史史册,这个厚重的历史积淀,辉映着世界人类的起源史。
中条山据历史演变记载,大约在25亿年前地壳运动大爆炸形成,新生代第三纪脱离了海水;直至45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曙猿,经过千万年的进化由高等灵长类进化为原始人类;
又进化为直立猿人;
又进化为古代智人猿人到现代智人猿人;到300万年前左右,现代直立智人猿人发明旧石器,使用石器工具捕猎;到200----180万年前,芮城西侯度猿人发明用火,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方式;
到150万年前垣曲丁家河猿人使用石器工具捕猎;
到50万年前垣曲南海峪猿人发明烧骨和石器,旧石器的出世,就是人类初次文明的开始;
到2.4万年前垣曲历史大腰猿人发明细石器;
到1万年------4000年前,炎黄二帝在逐鹿战蚩尤,由其是,神农炎帝在洪荒年代开疆拓土,炎帝在中条山北侧羊头山居住试种黍谷,在羊头山山顶立杆侧影,并选择在杆影最长的冬至日献出最宝贵的粮食祭天,以感谢天日的恩赐。
因而,在此设立了祭天坛,以盼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羊头山碑刻上记载着神农炎帝“尝百草”“稼五谷”“制耒耜”的盖世功德。尧帝在平阳府建立了部落联盟社会,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于亳,四都均在中条山范围。
中条山区域原始智人在此发明了仰韶,庙二,龙山,二里头,二里岗五代陶业,舜在寿丘将两千多年的手工制陶改为轮制作业,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轮制作业的改革和牛耕作业的开创,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4300多年。
舜弹《南凤歌》开发了人们最需要的盐池文化产业。这一产业的开发,使原始部落人们的生活开始有滋有味起来,由于长期食用,以致使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等等这些远古历史人类演变史,实在太厚重了,形成了一条人类瓞史不断代的神经线,从人类起源,沿袭至今,这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人类进化史,是吸引全球人类眼球,到这里可寻觅人类起源的故乡源头,即,地球村的起源圣地。我仰慕中条山的质朴中条山不愧是亘古洪荒的大自然杰作,没有珠穆朗玛峰高,没有华山的奇,没有庐山的绝,但不孤傲,不蛮霸,绵延千里不断的山脉体系,似乎是塑于华北天空里的一座浮雕,横亘冀州中心即运城河东境域,虽然没有名山的架势,这跟它的历史厚重极不相称。但是在人类历史进化中可大做文章,可晒可炫,可鉴可观,可载史册。
就是这个沉默厚重的底子,宠辱不惊,不加任何修饰和装裱,却呈现出一种原生态,一种原始的历程本真。遥望中条,犹如庞然大物,横亘天地一隅,令人感叹上天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登临中条主峰之巅,站在一片5400亩的高空绿海中的舜王坪草甸上,面对巍然耸立的群山、巅峰中心呈现一条当年舜耕历山的犁沟和井字田进入你的视野眼帘,尧王访贤时看见虞舜扬鞭打牛屁股的簸箕,尧、舜的一番对话,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古温暖的贤哲心灵情话而震撼。
尧王经过万里长途跋涉,跨过四县(临汾姑射山,平陆,闻喜、垣曲)的38个村,终于在历山坪顶第一次见到了大贤人虞舜,舜在历山坪顶发明让畔农耕的田园乡野的至情至理,用牛耕第一次创造了农业文明(此前一直是炎黄创造的耒耜农业),这里依然透视着原始部落的野味生活气息和牛耕井字田生产的情景。
从虞舜发明牛耕文明作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四千余年,直至七、八十年代中国人才脱离了牛耕作业,进入
机械
化生产。
我仰慕中条山的壮美中条山原本是这么的粗犷而壮美:
目视群峰莽莽,仰视云雾奔腾,远视山浪峰滔,近听岩呼石啸;
一座又一座巉峦腾起,一块又一块岩石发功;
彩虹卧波间,田畴阡陌;墟烟依依中,草木葱茏;
云雾缭绕,绿苔森森,松柏挺拔,山花娇艳,将中条山装扮成绿色的世界与天地人同辉,和日月星竞耀,共真善美歌曲。
从东端的最高峰舜王坪至最西端的五老峰,每一处绿意都是目光追逐的底色,每一朵云彩都是心灵寄托的诗笺,令过往的商贾侠客骚人诗仙留下了赞美的诗篇:
张尔庸《登历山》诗云“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尽,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虹霓。”
诸冯山舜庙诗云:“舜庙空山里,弹丸气色章。山川环绣壁,风雨蚀雕梁。椒酒寒烟老,莓苔野径荒。遗文搜断竭,怀古入苍茫。”不难想象,中条山该有着怎样的无限风光和无穷魅力。中条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德孝文化的源头产生于此,《尧典》曰“德自舜明”。
《史记》载“舜二十孝闻天下”司马迁又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中条山是产生中国德孝文化的源头。帝舜终生有四大说“帝舜故里垣曲说,佐证辅尧平阳说,迁都蒲坂永济说,卒于鸣条运城说”。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在全国虞舜学术研讨会上认可的这一历史的定论;舜在中条山创造了四大美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创造了“德、孝、善、仁、礼、义”六大文化;创造了“八大产业”即“农耕文明产业,制陶轮制产业,捕鱼文化产业,制酒文化长夜,制乐文化产业,创建都市贸易产业,家庭驯养家禽产业,开发铜矿文化产业”;舜执政后,舜把这些先进的文明文化产业迅速
推广
到全国各地,使中华文明由原始父系社会进入到原始共产主义禅让社会。
我仰慕中条山尧舜禹汤创造的古中国文明: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在《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德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千有余里,千有余岁,是先决条件。不在这个范围,就不是东夷的诸冯。
2、《孟子.尽心上》中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诸冯必须是在深山之中,不在平原地域,更不在黄河水底。
3、太史公司马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太史公说舜在冀州的历山,雷泽、寿丘,负夏。其他地域不确切。
4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5、《尧典》曰:“德自舜明。”明德震四海之功,从虞舜开始的。
6、司马迁在《史记》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创造了“让畔”“让居”“不苦窳”的功德之举,三年后,才被众酋长举为负夏都君的。
7、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24——1680)在《读史方舆纪要》其《山西·垣曲》卷中定论:“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
8、顾祖禹还从成书于1726年的皇家大型
图书
《古今图书集成》之《草木典》和《职方典》中,查到了“舜井”和“舜乡泉”的记载:“舜井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时匿空出处,旧迹尚存。”
9、顾祖禹又说:“井东北里许,路旁古柏,干大十围,荫复亩余,也传舜乘凉树下,用手抱转,掩避日色,至今横亘数十步,其枝交加,如龙蟠风午,苍翠可艳,行人多聚息于此。”“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
10、顾祖禹又说:有关舜出生地诸冯山,古负夏,舜王井,舜王坪,瞽叟塚,寿丘、雷泽等风景名胜,从元代起就有记载:舜帝的传说、故事、诗词更是汗牛充栋。
11、《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善事的记载,都是舜在故里所为,所以《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
12、《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中载:“诸冯山,县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还把诸冯山上的“舜王泉”称作“舜乡泉”,说:“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还载:“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山下有娥皇、女英祠。”县北,是指垣曲县北境。
13、《孟子·公孙上》载:“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从此,故里人们把瞽塚镇有更名为同善镇。
14、晋代皇莆谧(215——282年)《帝王世纪》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15、清.嘉庆年间、垣曲知县薛元钊在《重修历山舜庙记》碑文中说:“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于汭,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迄今考之,群峰拱,双流带围。佳木葱笼,可作桢干之选。丰草绿褥,堪作参芪之功。层峦叠嶂,气聚精团,诚三邑之壮观,实古圣之遗迹也。”
16、明代陕西咸宁知县,行取吏部主事马逢造,在《重修舜井双池记》碑文中言:“邑北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塚,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踪。”
17、《平阳府志》云:“垣曲县有诸冯山,瞽塚镇。夫负夏在卫,今垣曲东界,即古卫地,则诸冯,负夏相去不远矣。”
18、《平阳府志》卷(三十六,艺文)载有一篇《勤修舜王庙序》文中有:“去垣邑城四十里,为负夏,山上有瞽塚,下即帝舜浚井处。井至今历几千年矣,而水不涸,且出没无常,每当旱岁,水涌喷洙灌几百亩。地里民赖之。设庙三楹,旁列廊宇,后建寝宫,二女像在焉
19、《平阳府志.古迹.垣曲县》条款记载:“县北四十里有舜庙,有井亭,每年八月十七日有司致祭。”以上古文化经典佐证,垣曲县千百年来,历代都在传承着舜帝祭祀文化,这样的民间风俗文化已成百姓的自行活动规律。
20、《舜石龛》诗曰:“丹岩翠壁立千尺,壁上龛大三两间。老树抓岩据石居,白云飞去又飞还。”
21、《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
22、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23、北宋年间,曾任国子监直讲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孙 在《孟子疏》注:“今云舜生于诸冯,则诸冯在冀州之分。”这是他曾奉敕核定赵岐《孟子注》后,得出的结果。只肯定诸冯在冀州地域。
24、南宋哲学家、
教育
家,曾任秘阁修撰等职的朱熹(1130—1200)在《四书集注》云:“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
25、清朝康熙中期陈梦雷编辑,后又经雍正帝命蒋廷锡较订,于雍正四年(1726)出版的皇家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载:“诸冯山,治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在[帝乡泉]词条下载“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
26、《尧典》载:“麗绛二女于妫汭。汭:即水边,水湾,两水交汇处。”神后乃妫汭之地。
27、1276年元月至元十三年古文献中有:垣曲“又有舜耕历山让畔之田,汤都、葛伯仇饷之所。”
28、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古文献中有:“垣曲县北四十里许,王屋之麓,瞽塚之南,负舜井,跨邵原,环围峰峦,青翠形胜地也”。
29、1576年,明·万历四年,重修负夏北城门楼,楼外侧镶嵌“帝舜故里”石匾。南城门楼外嵌有“古负夏”石匾。
30、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古文献中有:黄河“自天而来,天远而波长。随地而转,地厚而流浊。汤溪、舜井,汇然而并纳者,邑令觉也。觉了之解,非物非空。往者过,来者续,盈虚迭乘,万派而一源者,众宾悟也。”
31、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古文献中有:“邑北距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塚。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按遗址而吊芳踪,神圣虽往,风景如故。”
32、1625年,明·天启五年,古文献中有:“垣之城以北,据诸冯、历山之胜,拥雷泽,轵川之险,宁虞靡固。惟是门之北曰:‘富春’。匾曰:‘舜泽不泯’,仿古绩志胜概也。”
33、1629年,明·崇祯二年,古文献中有:“余於己巳(1629)之季春,驾巾车登历山,谒舜井,见天示仁孝於万古,泉石皆携灵气以行。於是酌井水而神爽,饱瑞色以言旋。”
34、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古文献中有:“邑北四十里,古有瞽塚村,迤上二里许,有阜,熊熊而起,乃瞽瞍塚也。塚背负小岭如带,井出岭右胁下,紧与塚抱,岭左十数武,有窟。窈然而深,与井平直,对列如目。相传为东家井,即《书》所谓匿空旁出处也。”
35、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古文献中有:“窃幸得栖僻壤以藏疏拙,且复睹古帝王遗教,考舜汤肇基迹,诸冯、历山、亳城,虞、商遗址,居然在眼;又为召公分陕地,皋落、邵原,甘棠遗爱,班班可考。”及“峰峦叠嶂,涧谷凼阻。孟子所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
36、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古文献中有:“去垣邑城四十里,为负夏,山上有瞽塚,下即帝舜浚井处。井至今历几千百年矣,而水不涸,且出没无常。”
37、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古文献中有:“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祀典尚载志矣。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其上,曰:圣井亭。斯亭也,形势高竣,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瞍塚。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考其碑,盖自明始。”
38、1879年,清·光绪五年,古文献中有:“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而汭亦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
39、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垣曲县志》记载:1. 垣曲县志序(二)县境地图中有“诸冯山,瞽冢镇,虞舜庙,汭 河(舜清河)舜王井。高落回村有舜王庙,九男仰舜亭。”等遗址记载。2. 50页“建置沿革”条中记:“垣曲古冀州之域”。3. 62页 诸冯山:治北五十里山明水秀,孟子所云舜生处。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
吕步震/文
中条山
,
古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垣曲县中条山供电所建设项目.(1标段)中标结果公示
•
巍巍中条山
•
中条山饮用水源地(猪昌河)一级保护区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成交公告
•
中条山行记 文/北尘
•
条南抗日游击队创建人王彦萍血洒中条山
•
运城市中条山(盐湖段) 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495万元
•
中条山破损山体修复纪实
•
电力人员对中条山腹地的易覆冰线路不间断巡视
•
咨询 中条山文旅直通车事宜
•
中条山上“蓝盔甲”
•
“中条山倒映在盐湖中,像一幅山水画
•
中条山的故事还多着哩
•
中条山荒山坡地新优势
•
中条山小平原
•
厘清“运城·古中国”的 文化定位
•
中条山,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
•
心中有山叫中条 韩振远 散文
•
中条山里的月亮湖_姜全成讲运城
•
有风自中条来_赵波
•
司空图归隐于中条山最上层_陈大新
•
民间剪纸艺术家高晓东展示古中国·新运城的品牌形象
•
高耸挺立黄河岸 逶迤蜿蜒中条山_河东演义第四回
•
中条山“有夏之居” 蚩尤文化山河间_河东演义第六回
•
中条山秋色_永济影像
•
樊哙中条山斩蛇救民
•
七彩中条山(绛县)_河东美图
•
雾锁中条山_河东影像
•
商人铜料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条山地区_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
•
中条山中野生植物、动物类野味——河东地区原始农业
•
中条山行记 _词_北尘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0160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