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
343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11-15 10:30: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殷墟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商朝的历史已被证实为信史。在商朝以前的夏朝,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尤其是没有考占材料的证实,史学界 一般还都归之为古史传说阶段。和商王朝一样,夏朝的存在也应是不容怀疑的,
那么,夏朝的遗迹是什么?
这是史学界、特别是考古学界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夏王 朝的中心统辖地区,在今天的河南、山西省,尤其是豫西和晋南地区,文献所见有关夏王朝及其有关部落、部族的记载,绝大多数部在这两省之内。
夏文化主要是在 伊洛地区河南龙山文化的基础出上发展起来的,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其周围诸龙山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不断地丰富了其自身,山西境内尤其是夏墟范围 之内,当然有为数不少的夏文化遗址,其中之一就是分布于晋西南的古代文明遗什——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已被多数考古专家认定为夏义化,晋南 是夏王朝重点开拓的地区之一,因此是历代史家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区域。
东方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
米。1959年,中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调查涑水河 流域古文化遗址时首次发现此遗址。1963年夏和 1973年秋末冬初,先后作过两次复查。1974年秋至1979年冬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发现有二里冈期商代 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东下冯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可分为六期并且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一至四期被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 冯类型,与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相同;五期和六期与郑州二里冈遗址的下层和上层基本相同。东下吗类型的绝对一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9世 纪至公元前16纪。
已发现的东下冯类型的遗迹有
房屋
、灰坑、水井、陶窑、壕沟和墓葬。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三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址最多。窑洞就断崖、沟 壁掏成,先向里掘进一个门道,再由门道继续向里掏成一个不大的居室。门道略成拱顶的长方形,一般高约O.8米,宽约0.7米,进深约0.5米,居中皆穹庐 顶,室内空间高度一般不超过2米,面积为3~13平方米,面积在4~7平方米之间的中型居室最多。居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三种。灰坑有100多 个,有圆形、椭圆形、异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以袋形和同形的最常见,也有个别作半月形的,很有特色。灰坑内出土的遗物很多,本遗址唯一的1件石磬即出 自15号灰坑。水井共三眼。501号井为长方形,南北长2.5米,东西宽0.9~1.1米,现深3.9米。井壁整齐笔直。两宽壁留有对称的脚窝,间距 5~25厘米不等。陶窑有5座,皆在断崖边上掏掘而成,平面呈圆形,上为窑室,下为火堂,中间的窑箅厚约0.4米,有箅孔10余个。在遗址中发现内外两条 壕沟,除北部因山洪破坏情况不明外,其他部分据钻探平面呈“回”字行。
墓葬共清理24座,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7座,除1座为双人葬外,余皆单人葬,未见葬具痕迹。墓内多随葬1-3件陶器,有7座利用废弃的窑洞式房子作墓 穴的墓葬,都未见葬具,仅1座墓随葬大口尊2件。在灰坑和灰层中发现人骨架数具,均无随葬品,有的人骨不全,反映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401号墓为双人 合葬墓,墓穴长2.2米,宽1米,现深0.16米,人方向32度,骨架均保存欠佳,头向皆东北。东侧骨架为仰身直肢,面向西北,成年男性。西侧骨架俯身直 肢,面向东南,成年,性别不明,无葬具,有随葬品11 件,随葬品均在男性骨架一侧,陶爵、陶盉置于腹部,单耳罐置于东侧,绿松石饰8片置于右腿两侧。
东下冯遗址出土的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
乐器
等。在生产工具和武器方面,各期均以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业生产工具占多 数,其次为狩猎工具和武器。农业工具中以刀、铲为主,斧、镰次之,其他工具很少。刀、铲中石制的占绝大多数,蚌制的很少。斧均石制,镰有石制和蚌制两种, 石制常见,蚌制较少。手工业工具最常见的是骨锥,其次是骨针和陶纺轮。打猎工具和武器基本上都是箭镞。骨镞占对多数,石镞较少,铜镞和蚌镞都只有10余 件。装饰品中骨簪数量最多,其次是蚌饰和绿松石饰,石环仅7件,陶环只发现过1件残段。生活用器以陶器最普遍,计有鬲、斝、甗、鼎、罐等炊器,尊、盆、 簋、豆、罍等用器和爵、盉等酒器。此外还出土有刻花骨器和不施钻凿的卜骨等。青铜凿、镞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经进人青铜时代。出土的石磬长68厘米, 宽37厘米,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但仅打琢成型而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
东下冯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陶器大同小异,就陶质而言,两者第一期灰陶的数量部不是最多的,都是从第二期起才以灰陶为主的。所不同的是:东下冯第一期数量最 多的是褐陶,第二至第四期的褐陶也远比黑陶多;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数量最多的是黑陶,第二至第四期黑陶仍占一定比例,但褐陶极少。就纹饰而言,两者都有绳 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和方格纹。但东下冯各期均以绳纹为主,弦纹、附加堆纹次之,方格纹、篮纹甚少二里头第一期则以篮纹为主,第二期以后绳纹才居于首 位。就器物种类而言,二里头陶器群的种类包括了整个东下冯陶器群,而二里头的某些器物却不见于东下冯。
东下冯鬲多鼎少,以蛋形三足瓮最具特色,三足盘、刻 槽盆、觚和鬶是二里头类型常见和比较常见的器物,而东下冯类型却始终不见。东下冯类型陶器可分四期: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灰陶所占比例个足40%,器形有 罐形鼎、鬲、单耳罐等;二期以后则灰陶占绝大多数,二期器形为盆形鼎、鬲、大口尊、深腹罐等;三期深腹罐、盆最多,盆多敞口、大鋬、凹底;四期深腹罐衰 落,鬲的数量增加,鬲裆较矮,新出现了与二里冈期商文化极为相似的实足尖薄胎鬲。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时代越晚,绳纹所占比例越大。第一至四期 的陶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在各种器形的演变上表现得相当清楚。
《左传》所说的唐、夏墟、大夏实为一个地区,即唐在夏墟之内,夏墟在大夏之地。如此看来,从平陆一带至霍山周围的河、汾、涑、浍地区,就是夏墟、大夏之所 在。东下冯遗址正处在传说中的“夏墟”范围之内,东下冯类型的大致年代又相当于我们估计的夏末商初。因此,东下冯类型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晋南地区的二里 头文化的内涵,以及探索夏文化和研究商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东下冯
,
二里头
,
文化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
•
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什么文物
•
东下冯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陶器说明了什么
•
东下冯遗址的夏商文化
•
陶甑——东下冯出土馆藏文物
•
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稷山东渠遗址
•
东下冯遗址,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从这里升起
•
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斧外范,
•
关于2022年危桥改造工程(后夏线东下冯桥)监理公司的遴选公告
•
东下冯遗址——运城第五批国
•
二里头铜料来自中条山
•
“堆云洞” 完成省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标志竖立工作
•
薛会兵:寻访东下冯
•
文少卿西阴论坛论《东下冯人群与黄河中下游古代人群遗传关系》
•
东下冯冶铜遗物的新发现
•
东下冯考古遗址公园前期价值研究报告遴选编制单位的公告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