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张耀清:简析司马迁受宫刑与写《史记》

478 0
发表于 2022-11-22 10:36: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耀清/文

    说起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两件事。一是他为啥受了宫刑,再是他如何写成《史记》(原《太史公书》)。本文就是想通过深入探讨司马迁的传奇人生经历,简析他受宫刑与写《史记》的内在联系和一些惊心动魄的相关故事。

司马迁无意遭死罪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的太史公,甚得汉武帝信任。在公元前110年,谈陪武帝到泰山大祭,行至洛阳患病。临终前便将儿子司马迁叫到面前叮嘱:“儿啊,我走后可能由你接替太史公一职,你一定要按我的交待,坚持把《史记》写成,以了却咱们家几代人的心愿。”司马迁握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地点头,并说:“请父亲放心,我一定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你的嘱托,为朝廷效力,为祖先争光。”父亲去世后,迁被任命为太史公。公元前104年,他默默开始了写书。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从小聪敏好学,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严爱有加。10岁就能颂读古文。在当年子夏教学遗风浓厚的故乡,他读了几年书后,便随父到了长安,跟名儒孔安国学《尚书》,又拜师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再后来,遵父之意,周游各地,遍访有名的人文景观,了解民间风情、古事旧闻,历炼真知灼见,大大增长了才干。加之,他当差郎中,陪伴皇帝左右,经常在皇家书屋收集珍贵文献和资料,使他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快。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年代,3000多年的历史,他独立思考,成竹在胸,著述很顺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料到,公元前99年的李陵事件,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汉武帝组织兵力出击匈奴,便任命其爱妃之兄二师将军李广利挂帅出征。令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年轻气盛,武艺高强,能带兵会打仗。他叩头请示皇上,自带人马去钳制敌人,决心打到单于庭前。武帝应求,给了他5000步兵,让其归李广利指挥。另派路博德领兵在半道做李陵的后援。李陵带兵孤军深入,月余光景,被单于3万骑兵围住。经过近战相搏,千弩俱发,追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再调8万骑兵合围。结果,大军不救,后援不到,供养断绝,李陵边战边撤,伤亡惨重,不幸被俘。汉武帝得知李被俘后,勃然大怒。人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在朝堂上,文武百官都顺着圣意斥责李陵投敌叛国。忽然,武帝点名司马迁,让他发表意见。司马迁深知李陵忠君爱国,敬臣惜兵,亲民护友,是朝野皆赞的良将,便满怀激情,客观公正,言辞凿凿,声如洪钟地说:“吾皇息怒,李陵不得已被俘。我想他定会择机归汉报效朝廷。……”司马迁不揣圣意,又振振有词,口无遮拦地说:“这次出击失败,其他人也有责任,……”旁敲侧击地影射李广利等人。一向独裁专断、心胸狭隘的汉武帝,见迁与自己较劲,竟然指责他的大舅子,立马翻脸,咆哮朝堂,下令把迁打入天牢,交由廷尉审判。

    酷吏杜周受理此案,便和李广利串通一气,对迁施用了惨无人道的毒刑烤问。司马迁宁死不屈,一直辩白:“我没罪,我没罪,我是一个小臣子,给圣上说实情讲真话,何罪之有?”

    后来,汉武帝偏信李陵在匈奴练兵攻汉的谎言,便下令满门抄斩李陵全家老小300余口。司马迁也被定为“诬罔罪”,被判处死刑。

    司马迁出于爱国情怀、惜才意识、陈辩真情,结果事与愿违,得罪皇帝,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他的虔诚成了诬上,无意成了有意,善意成了恶意。诚信见疑,效忠被谤。这位满腹经纶、智慧超然的大史官,看不透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残酷斗争。他也忘记了曾在著述中写了高祖、吕后、景帝及汉武帝本人的一些不光彩事情。武帝令其删去,他应而不改。君臣之间已有了裂痕。司马迁岂不知务实求真,秉笔直书,忠言敢谏,为陵请命,在那皇权不可犯的朝堂之上,是自找死罪。这真是,每日伴君如伴虎,一次忠谏遭不幸。

司马迁无奈受宫刑

    司马迁被判死刑,为什么后来免死而施以宫刑呢?这是多方面原因所致。首先根源在汉武帝身上。武帝是一位孤傲自信、喜怒无常、忠奸不辨、好大喜功、爱见阿谀奉承之徒,忠臣良将多数不敢谏言。他自以为一代明君,且疑心甚大,敢谏之士多受其害。据传,他执政50多年,就打了40年仗,与匈奴就有19次交战。他统治期间的13位宰相,先后有6位被处死或被逼***。在对待司马迁的问题上,他没想到迁给了他难堪,丢了他的颜面。而且迁批评他的大舅子——李广利,让他非常反感。所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迁打入天牢。而酷吏杜周之流,为迎合圣意判迁死刑。其实,武帝内心也怕迁被整死。吩咐杜周说:“这人性烈,千万不能让其在受刑时死去。”不让迁死,怎么办呢?武帝本意是让迁受宫刑。当时在西汉,判死刑的人要免死,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先皇颁发的“丹书铁券”,可以不死。迁不是重臣老将,当然没有。二是交钱免死。当时赎金已提到50万钱。迁家里困难,交不起那么多钱。有些**想凑钱救他,慑于皇权不敢为之。三是宫刑代死。何谓宫刑?就是“丈夫割其势,女子闭其宫。”即阉割生殖器的一种肉刑,仅次于砍头。这种刑法也叫腐刑,是对一个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最大摧残。对司马迁这样心境高尚的人,更是莫大耻辱,难以接受。汉武帝不让迁死,有三点理由:一是迁的史书还没写完。此书也是奉旨而为,不能半途而废。二是不舍迁的饱学多才。迁有淹没皇上的学问,今后还想让其为朝廷服务。武帝已决定受刑后,任命迁为中书令。三是他不愿意在历史上落下个杀了史官的骂名。

    司马迁受宫刑,满朝文武百官态度各异。忠臣良将扼腕叹息,贪官奸贼幸灾乐祸。杜周和李广利之流,顺从圣意准备给迁施以宫刑,让他男不男女不女,生不如死,活在世上受罪。特别是李广利与司马迁、李陵还有一段感情纠葛。据说,李陵有一表妹叫柳倩娘,贤能干练、漂亮多才,李广利想纳为小妾,被倩娘拒绝,后来李陵让表妹躲藏到司马府。倩娘爱上了司马迁,遂结为夫妻。倩与迁互敬互爱、志同道合,对迁写书帮助很大。而李广利却贼心不死、耿耿于怀。遇此机会,他肆意报复,恨不得让迁失去做人的尊严,难受至死。

    司马迁是一个满腹才华的正人君子。他通晓古今、熟悉法律。他清醒地知道宫刑意味着什么。他曾叹息:“最下腐刑极矣!”“诟莫大于宫刑。”受宫刑之人,“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对于自己受宫刑,他痛不欲生,曾几次想血溅牢墙,一死了之。经过他日夜思考,最后还是接受了宫刑。理由至少有六点:1、活下来,就可以实现父亲的遗愿。2、活下来,是史官的使命和责任之需。不然著述中断,愧对历史。3、活下来,虽辱没祖先,自己羞愧,但写成史书则可扬宗耀祖、留名千古。4、活下来,家人也会理解,定会得到妻室儿女对写书的有效支持。5、活下来,就能传承孔子写《春秋》的精神,也可以感恩朝野名贤们的教诲帮助和真心期待。6、活下来,就有了话语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评判历史上的人和事。凡此种种都是司马迁面对现实,忍辱负重,坚强活下去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于是,在祸事当年,司马迁被惨痛地施以宫刑。这么一位整天埋头篇牍中,忙于阅读、整理历史文献的人,被汉武帝迫害至此,无不让人觉得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汉武帝的恶毒阴损和卑鄙下流。这一年,汉武帝59岁,司马迁46岁。这真是,一代君王布蚕室,千秋太史受腐刑。

司马迁无悔写《史记》

    司马迁受宫刑后,他把痛苦埋在心底,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在牢中满含悲情坚持著述。通过这一人生的悲剧,使他的爱憎情感有了极大的转变,再不考虑:“以求亲媚于主人”,而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析事辨人,记录历史。比如,他对刘家王朝的几代皇帝,都坚持如实地记载了他们的功过是非,还写了汉代残酷的吏治。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也揭露了武帝所宠幸的权贵们的骄奢跋扈和贪纵无耻,他坚持把歌颂对象更多地给了具有优良品格和反抗精神的下层人民大众和许多遭受迫害的忠臣良将。他肯定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受刑后,身残处秽,孤寂抑郁,极端痛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以牢房为书房,以古贤在逆境中的奋斗精神激励自己。他曾写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膝骨后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才有了《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情》。许多留传后世的作品,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他以这些人为鉴,给自己加油鼓劲。在监牢里,他有权对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贵妃才人、忠奸善恶者进行褒奖和鞭挞,奔放的感情不受约束。写到心酸处,涕泪不止;写到愤怒时,捶拳诅咒;写到高兴时,放声大笑。他写作之余,有时还给朝廷献治国之策。武帝曾暗自感叹:“迁,忠心难得,真君子也!”3年后,迁出狱,当了中书令。中书令就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长,侍从左右,出纳奏章,位卑权重,被朝臣视为“尊宠之职”。而他含泪强笑,忍辱供职,仍然加紧著述,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稿。全书写了近4000个人物,够得上典型形象的200多人,还有无数的地名和事件,都经过他考证研究分析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仔细加工筛选成文。他不虚美、不隐恶,坚持“考信”和“实录”。他知道此书不会在武帝手里获准而出,也做了两手准备,将正本交给妻子儿女,让女婿悄悄把书简运出京城,放到安全处,并再三叮嘱:“书在如同我在,书毁如同我死。你们要千万小心保护之。”

    司马迁完成书稿,如释重负。他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流露出欣喜和自得。他甚至表示,只要此书能够“藏之名山”流传后世,那么以前遭受的身心摧残及难以忍受的屈辱,就都是值得的。“虽万被戳,岂有悔哉。”

    果然不出所料,当朝把《史记》定为谤书,禁止出版发行。直到20年后的汉宣帝时,迁的外孙杨恽上奏获准,才使《史记》公开于世。《汉书·司马迁》载:“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司马迁以一生心血凝成的《史记》,保存流传,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惊天地泣鬼神。而他为《史记》生存,为《史记》遭难,至死见不到《史记》面世,这是斯人的不幸,更是西汉王朝的悲哀。正所谓,屈原死而名《离骚》,马迁生而有《史记》。

司马迁无愧称“史圣”

    《史记》面世两千多年来,不仅教化着国人,而且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司马迁为写《史记》而遭受的深重苦难和英勇献身精神,感动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司马迁受宫刑,是因汉武帝的私心、专制、冷酷,才导致了这场悲剧。而司马迁通过自己的血泪冤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冷静思考古往今来的人和事,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从而大大升华了《史记》的思想性、历史性、人民性和文学性。无论从史实、文学、笔法、立意、思想、系统上衡量,《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无法逾越的高峰。

    首先,《史记》突破了以往史书只写帝王将相的模式,开始写各行业各阶层的人和事,特别是小人物的故事。从行业门类看,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道德、科技、宗教、民族、风俗、地理、文学、艺术都包括在历史范畴之内。从人物身份来看,不但有帝王、贵族、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经济学家,而且还有说客、刺客、隐士、土豪、商人、医生、卜者、农夫、妇女等。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无所不在其中。《史记》成了“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其次,《史记》首创记传,包含五体,贯通古今,体大思精。尤其是以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完成了内含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130篇,52万余字的鸿篇巨著。其中,本纪记帝王,世家记侯国,十表记时事,八书记制度,列传记人物。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和它们之间的配合与补充,而构成了完整体例。

    再次,《史记》从隋唐之后就传入日本、朝鲜、韩国、俄国、美、英、法等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史记》出版物和热心研究者,而且还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比如日本天皇非常喜欢《史记》,并将其书定为宫廷教科书。韩国把《史记》作为大学《古典丛书》第一卷。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司马迁和《史记》的诗文不计其数。记得梁启超先生说过:“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是史界之造物主也。”也有人说:“中国5000年历史,有一半是司马迁的。”司马迁呕心沥血、苦心操劳完成的《史记》,达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也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957年,联合国授予司马迁“世界历史之父”称号,国人称之为“中华史圣。”这真是史家绝唱响环宇,中外谁不仰迁公。”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副联句是对司马迁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河津人民应该为有这样的先贤而骄傲、而自豪。今天,我们缅怀“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就是要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辛酸与磨难,研究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学习他发愤著书的敬业精神,尤其要坚持学读《史记》,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和个人事业的成功梦,不断奋斗,永不懈怠。   
18254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