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薛千山:话说“皮氏”

415 0
发表于 2022-11-30 10:21: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这里说的“皮氏”指河津在古代的称谓。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以前,河津地域的多数时间都被称为“皮氏”。被称为皮氏的时间远比后来称谓的时间久远得多。

    早在100多万年之前,河津地域就有先民集居。境内多处地方留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原始人群大约在十几万年前进入母系社会。到了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到了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期间,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氏族部落或小方国。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就处于这一时期。“皮氏”作为河津地域最早的称谓也应该开始于这一时期。

    皮氏城的位置位于现在的阳村东南到连伯村一带,皮氏所指的河津地域地处汾河下游,与黄河相接,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形成了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息繁衍基地。正如河东史学专家王雪樵
先生推断的那样,在上古时期,这里畜牧养殖业十分发达。如同远古时代首先发明构木为巢,改善先民们穴居野外条件的人被称作“有巢氏”;首先发明钻木取火,改变了先民们生食冻饿条件
的人被称作“燧人氏”;首先遍尝百草,带领先民们种植五谷的人被称作“神农氏”一样;“皮氏”很可能是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最早从事畜产品加工,发明了皮制革工艺,解决了人们御寒和部分奉
礼需要的一位古帝氏。他与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等一样,同是创造了先民们生存必要条件的华夏民族的开创者。其首领作为帝氏被誉为“皮氏”,其所居部落“以事名氏”也荣膺“皮氏”这个称
号。“皮氏”作为河津地域最古老的称谓,或开始于三皇之际,或口传于五帝之时,通过先民们世代相传,沿袭了千百年,至夏代依然作为一个部落邦国而存在,仍以畜产加工、皮革制造为特
色职业,隶属于夏王朝的管辖之下。所以,在最早的夏代山西省的地图上,河津地域所标的称谓则为“皮氏”。

    在皮氏城外,即现在的连伯村西北,建有高禖庙,庙内供奉着女娲等神像,千百年来反复重修,香火不断,近些年更加兴旺。这座高禖庙,就是当年的皮氏先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见证。按
照庙中“乐楼柱子祀”的记述,在夏禹庚辰年,即公元前2067年有一次祭拜活动,这说明至少在距今4000多年前,生活在皮氏之地的先民们祭拜高媒的活动已经留有简略的文字反映。据此可以
肯定,皮氏之地的先民们祭拜高媒的活动要比这个时间早得多。应该说至少在母系社会后期,皮氏之地的先民们在集居到这个地方的同时,也就开始了祭拜高媒的活动;甚至可以认为,在“皮
氏”这个称谓出现之前,这里的先民们为了繁衍后代,就已经形成了祭拜高媒的风尚。

    在夏、商、周时期,河津地域有较长一段时间由“皮氏”改称为“耿”,而后又恢复“皮氏”称谓。这是怎么回事呢?据专家考证,先秦典籍中仅有两处提及到当初的情况。

     一处见于《竹书纪年》。这本书为战国时魏国史书,书中有一处记载“(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夏代的这位 “帝不降”于公元前1764年——1705年在位,在位59年,在位的第三十
五年即是公元前1729年,殷国出兵攻灭了皮氏。如果夏代纪年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计算的话,此时的夏代已经历了341年,再过129年便进入商代纪年。

    另一处见于《逸周书·史记解》。《逸周书》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类似《尚书》的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全书共有71篇,第61篇《史记解》记载的是周穆王二十四年的事情。其中一段话说:“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意思是说,当年那个叫做“皮氏”的国家,由于国君不行信义,一些贤能智谋之士站出来反对,要代替国君行使管理大权。国君不接受,便实行镇压,于是发生了不休止的动乱,最后导致了皮氏这个国家的灭亡。怎么灭亡的呢?就是前面《竹书纪年》记载的,到了(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时,地处今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国人乘虚而入,出兵攻灭了皮氏。

    这里要特别提出,周穆王评当时评述了上古28位帝氏在政治上的得失及亡国的教训,而“皮氏”赫然列于28位帝氏之首。可见当年的“皮氏”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很可能是一个比较强大很有影
响的国家。由于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它的覆灭在夏代是引起过很大震动的,所以周穆王评价各国帝氏时也将其列为首位。

    “皮氏”作为一个方国被殷攻灭后,原皮氏国地域即成为殷国的属地。后来,到了公元前1388年——1369年,即商代的第七世第十三位君王祖乙当政时,因都城所在的“相”地,即河南省内黄
县,地处黄河下游,经常遭遇河水暴涨泛滥,黎民百姓难得定居,连君王住所也朝不保夕,只得考虑迁都。这时,辅政贤臣巫贤子想起了殷商先祖当年拓殖的“皮氏”之地,即所谓的“耿”地,建
议迁都于此。祖乙采纳了这个建议,即将商都从相迁至耿,即现在的河津山王村一带。祖乙把都城由相迁到耿后,首先是广集奴隶,大兴土木,造殿建宫,不到两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庄严
肃穆,富丽堂皇。谁知道由于汾河水患,新建的都城又遭圮(pǐ)塌,祖乙决心再次迁都,这次将商都由耿迁至刑,“刑”即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一说为今河北邢台)。之后,祖乙封弟弟祖丙于


耿地,建立耿国,是为赢姓耿国。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赢姓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姬姓耿国被晋献公所灭,原耿
国地域作为晋国大夫赵夙的采邑,纳入晋国,“皮氏”作为采邑的称谓随之回复。

    关于耿国灭亡的原因和时间,史学界的看法基本统一,但是对于耿国立国的时间,说法却不一致。我基本上赞同王雪樵先生的看法,认为“(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的记载可信。
为什么夏代的国都名称没有涉及到“耿”呢?很可能是因为当年“殷灭皮氏”后,原皮氏地域既然被拓殖为殷之属地,那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方国;即使在夏代被视为殷人的“蜀国”,也不会接受夏王
朝直接管辖,不属于夏王朝一个名正言顺的方国,所以不可能列入夏代国都之列。直至到了商代第七世君王商祖乙将原皮氏地域正式封为弟弟祖丙,将“耿”命名为商王朝直属下的一个方国
后,“耿”才进入商代国都系列。

    在夏、商、周时期,河津地域还有“冀”、“韩”两个小方国。李孟存、李尚师所著《晋国史》讲述,“冀”是商周之间的小国。“冀”是殷商第22位君王武丁时代的名相傅说(说,yue)的后裔,曾
封于河津地域北坡一带,所以叫冀国。公元前658年,冀国被晋国吞并,冀国大约存在了530年左右。之后,原冀国之地被赐予大夫郤芮为采邑。《晋国史》还讲述“韩”是西周时分封的一个姬
姓小诸侯国,为晋文侯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59年所灭,韩国存在的时间280多年,比“耿”和“冀”灭亡的时间早了一个世纪左右。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时期,河津地域上出现的“耿”和“冀”、“韩”两个小方国,以“耿”存在的时间最长,为720年左右。姬姓耿国灭亡之后仅过了3年,随着前658年冀国灭亡,
河津地域全部纳入晋国版图。

    “皮氏”在晋国期间,从公元前661年作为赵夙的采邑传至10世,到公元前423年,赵夙的后裔赵献侯赵浣从即位时开始,便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至此,皮氏完全纳入战国七雄之一的
魏国管辖之内,皮氏在晋国实际存在了238年。到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在魏国实际存在了198年。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皮氏”开始了以“县”为建制的时代。“皮氏”作为河津地域的称谓延续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期间,只在王莽时期有11年“延平县”的称谓。

    综上所述,河津地域作为“皮氏”这一称谓,早在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相传了千百年。从公元前2070年夏代纪年开始,至公元446年,计2516年。期间,作为“耿”的称谓连同王莽时期“延平
县”称谓,有730年左右,作为“皮氏”的称谓1780多年(其中以皮氏作县名670年左右),“皮氏”称谓比其他几个称谓的时间久远得多。“皮氏”称谓的沿革史就是河津地域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
史,认识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河津历史的渊源,为我们挖掘河津历史、繁荣河津文化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薛千山/文   作者系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市委党史办原主任)
18400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